這是來自一位基層扶貧干部的自述:我任職于一品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巴南職高有哪些專業,是扶貧一線一名光榮的“戰士”,脫貧攻堅戰是三大攻堅戰之一,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民皆兵,不分男女。要打贏這場硬仗,首先要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
那是2015年,我成了一品街道脫貧攻堅工作隊隊員,并且還是“主力”。因為在我看來,農業服務中心本來就跟百姓擺脫貧困、致富增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有人背后議論:她皮膚有點白,看起有點“弱”,得不得行喲?我心想:得不得行,試了才曉得。
我準備了一個扶貧日記本,專門記錄群眾的困難問題。有時是群眾上門反映,更多的時候是我主動下村訪貧問苦:哪家的娃兒在讀書,一年享受了多少助學金?哪家有大額借款,借了多少?哪家有人生病,什么???哪家致富有門道,是養雞還是種菜?還有哪家缺水?哪家出門路不好走……我都詳細記錄在案,做到心中有數。
幾年下來,本子記得密密麻麻,成了“私人檔案”。群眾見我辦事認真、勤快,又在背后說我:看不出來她還是個“鐵娘子”呢巴南職高有哪些專業!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指出要精準扶貧,首先扶貧對象要精準識別。
為取得第一手數據,我挨家挨戶走訪,摸清情況,了解訴求。幾個月、百多戶下來,人曬黑了,心里卻很踏實。扶貧工作檔案資料多,信息錄入數據一點不能錯,白天沒時間,就晚上加班錄,一錄錄到半夜二三點。住在辦公室,一住就是十來天。母親心疼我,叫我別干了??墒?,看到那些貧困戶,我怎么停得下來?我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可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甩掉窮帽子。
一品街道七田村有個貧困戶叫黃利學,長年不著家,離婚后,一個人帶著4個孩子回鄉,全部都沒上戶口。2015年,我們幾經輾轉,對接了很多政府部門,才解決了幾個孩子的戶口問題。那時候,最大的孩子9歲了才讀一年級。去年11月,他因病去世,留下4個娃兒無人照顧。大的16歲,小的9歲。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要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孩子們一定要讀書,我聯系村干部和學校,協商解決4個孩子的生活學習、安全教育問題。我在一品小學校園里為他們租房,經常抽時間看望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鼓勵他們樹立信心、自立自強。
2019年春節,我帶起4個孩子在區人武部過了一個年,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關愛和溫暖。
貧困戶窮,但不能代代窮。為阻斷貧困代際相傳,必須抓教育。
黃利學16歲的大女兒今年小學畢業了,女孩覺得年齡大了再讀初中不好意思,想學門手藝,為了讓她早點學技術找工作,最近,我東奔西跑,終于為她找到了新學校,在巴南職高讀旅游專業。有了一技之長,脫貧致富就有了希望。
扶貧工作中,我接觸了好多貧困戶,有的令我同情,有的令我敬佩,有的令我感動。貧困戶身上表現出來的不甘貧窮、自強不息精神,值得我學習。
有村民問我,現在的政策好不好?真好,對貧困戶做到了“兩不愁三保障”。
有個貧困戶叫刁孝文,前些年在外打工,沒想到在建筑工地受了傷,身上扎了鋼針,失去勞力,其妻子也有精神疾病。他的家不像樣,在池塘邊用木板搭了個棚棚。
2015年,我去看他,他兒子正坐在棚棚前的小板凳上做作業,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立即了解政策,為他爭取D級危房改造資格,并和村里一道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為他建新房,連基本的家具都給他買好了,拎包就可以入住?,F在孩子已經讀高職了,看著他家的變化,我心里樂滋滋的。能為貧困戶做一點好事,多么幸福??!
一品街道貧困戶最多的村,是相鄰的燕云村和七田村,共有57戶,差點占街道貧困戶總數的一半。
為了助力群眾脫貧致富,我作為燕云村駐村組組長,有責任帶領他們擺脫貧困:種植油菜花,搞鄉村旅游。說干就干,做思想工作,采購花種,指導種植,聯系技術,景觀設計,基礎建設,什么事都親力親為。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3月以來,“云燕花語”項目試營運,觀光游客達30多萬,2019年,燕云村開始進行土地整治,以后我們還要發展養蜂,榨菜籽油。像無數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層群眾一樣,我們一定會早日實現集體創收、共同富裕。
我認為,作為一名扶貧干部,既要講政治、講擔當,更要講情懷、講關愛。對人民群眾不講情懷,對貧困戶缺少關愛,是做不好扶貧工作的。
扶貧之路還很長。
我要繼續帶著黨性、帶著感情做工作,讓更多的貧困戶在小康路上不掉隊,和我們一起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通訊員 戚萬凱
來源:上游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