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民辦高校內的住宅樓。陳標志/攝
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重慶工商職業技術學校宿舍,卻莫名其妙地被非法占用土地開發商品房;在長達10余年的時間里蓋起一棟又一棟高樓重慶工商職業技術學校宿舍,數以千計的購房者至今拿不到產權證。
中房報記者 陳標志 海南報道
“這個事就像充滿氣的氣球,針一扎就破了?!焙D瞎ど搪殬I學院校內住戶劉武濤說。
這一扎就破的“氣球”,便是海南工商職業學院校內“鼓脹” 10余年的“教職工宿舍”。雖然說的教職工宿舍,但其實就是商品房開發重慶工商職業技術學校宿舍:眾多社會購房者在此購房,且至今沒有拿到房屋產權證。
扎破“氣球”的“針”,便是不久前??谑芯C合行政執法局的一紙處罰決定書。這份處罰決定書將2015年《南方周末》曾報道的“校園里栽樓”的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再次拉回到了公眾視線重慶工商職業技術學校宿舍:因非法占用土地,該民辦職業高校被罰25萬余元,責令其退還非法占用土地。
據處罰決定書記載,海南工商職業學院非法占地51989.66平方米(合計約78畝),在該土地上建造了12棟建筑。
海南海商院后勤服務有限公司一負責人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非法占用土地蓋樓是事實,目前他們已經足額繳納了罰款,并在積極配合政府做下一步的處理。但關于12棟樓的去留,以及非法占用的土地如何歸還,仍是一個未知數。
最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海南工商職業學院進行實地走訪看到,校內居民生活集中區就像一個偌大的迷宮,密密麻麻拔地而起的高樓,住戶陽臺上堆掛滿了衣物等生活用品;一條被外界稱為“商業街”的購物消費場所,就像一個混搭的大集市,擺攤賣菜、煙酒小店、汽車修理、美發美容等應有盡有。
目前,這里的住戶期待著房產證能夠順利辦下來。
無法辦證的校內商品房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生活區。陳標志/攝
“我們已經反映無數回了,開發商老是答復說‘快了快了’?!?0月27日,海南工商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海工商學院”)校內多名購房人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至今過去快10年了,連個證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距離記者這次采訪的一個月后,海工商學院被??谛姓谭ú块T進行了處罰,處罰依據是“非法占用土地”。
此前向記者反映情況的多名購房人,并非海工商學院教職工,他們大部分是在2013年前后與海南海商院后勤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商院后勤公司”)簽訂了“教師職工集資建房協議”。
“我并不是海工商學院的教職工,之前有幾個朋友在里面買了房,就把信息告訴了我?!眲⑽錆嬖V記者,2013年3月他與海商院后勤公司簽訂了一份“教職工集資建房協議”,購買了一套130余平方米房子,交了62萬余元房款。
“名義上是‘教職工集資房’,實際上是商業性質的房地產開發,不是學校的教職工也可以在里面買?!眲⑽錆Q,海工商學院校內這樣的樓房有一二十棟。
購房人鄧泉海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教師職工集資建房協議”顯示,該項目位于海工商學院西南角,由甲方(海商院后勤公司)負責組織施工建設,建設費用由乙方(購房人)出資。
鄧泉海選定的是“學苑公寓A座”住宅樓項目的B單元戶型,建筑面約146平方米,房屋單價3300元/平方米,總房款為48萬余元。
按照該協議約定,鄧泉海向開發商支付了95%首筆房款,即約46萬元,待拿到房產證后再支付余下5%房款。除此之外,協議還約定在交付房屋鑰匙時,購房人還需支付煤氣管道安裝費、有線電視安裝費及城市基礎配套設施費等,合計近3萬元。
按照上述協議約定,在房屋交付使用之后的3年內,海商院后勤公司將為購房人辦理房屋產權證及相應土地使用證;如果購房人要求將房屋產權證變更至他人名下,需另支付400元/平方米費用。
記者也查證,雖然協議上稱是“集資建設教職工宿舍”,但實際上是校內開發的商品房。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些房產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
高校內“栽”樓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往里走便是密密麻麻的建筑。陳標志/攝
上述購房人所稱的“海商院后勤公司”,便是海工商學院的后勤服務公司,兩者的法定代表人均為“唐捷”。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到,海工商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民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010年4月由其前身 “海南萬和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更名而來。唐捷不僅是海工商學院及海商院后勤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還是海南銀拓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法定代表人。
按照購房人說法,海商院后勤公司組織施工建設的“教職工集資房”,早在2009年8月開工建設,剛開始建起一兩棟樓,后來陸陸續續在校區又蓋起了10余棟高層建筑。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7月,南方周末曾以《校園里栽樓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占用教學用地開發房產》為題,披露了海工商學院占用教學用地開發商品房一事,稱“從2008年至今(2015年)7年里,從未停止在校園內開發商品房步伐”。
讓人費解的是,距離南方周末上次報道披露又過去了近7年,這些“五證”全無的商品房建筑,依然堅挺地矗立在校園內。
“我們只關心辦證的事,開發商至今沒有給我們辦證,事實上他們目前也辦不了證?!鄙鲜鲑彿咳朔Q,今年9月份,他們也到??谑协偵絽^相關部門,以及??谑薪鉀Q辦理房產證歷史遺留問題辦公室信訪,“他們答復說,像我們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在處置歷史遺留問題范疇,連最基本的土地(使用權)都不是我們(開發商)的,‘五證’全無?!?/p>
這就意味著,上述樓棟建筑內的上千住戶想要辦理房屋產權證,依照目前的實際情況并不現實。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的”商業街“。陳標志/攝
最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也到海工商學院進行實地走訪看到,居民生活集中區就像一個偌大的迷宮,密密麻麻拔地而起的高樓,住戶陽臺上堆掛滿了衣物等生活用品;一條被外界稱為“商業街”的購物消費場所,就像一個混搭的大集市,擺攤賣菜、煙酒小店、汽車修理、美發美容等應有盡有。
“這里住有老師和校職工,也有外面來買房的?!倍嗝舾嬖V記者,外面購房的住戶占絕大多數,整個海工商學院校園內的住戶多達數千戶,人口至少有上萬人。
“既然未辦理相關建設手續就屬于違建,也是??诔菂^最大的違建了?!眲⑽錆热朔Q,但是對于違建如何處理,他們再也沒有得到相關消息。
但也有購房人認為,校內住宅樓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違法建筑,只是歷史遺留問題,補辦相關手續就可以了。
購房人之間也產生了意見分歧。
非法占用近78畝土地被罰
校區的住宅樓住滿了住戶。陳標志/攝
早在2016年8月初,有市民向??谑?2345政府服務熱線咨詢,位于??谑协偵絽^國興大道海工商學院里的“教授樓”(教職工集資房)是否屬于違建?
當年9月底,瓊山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答復市民稱:“關于業主反映的學院存在違法建筑的問題,經認真核查,現校內共存在41棟建筑,其中24棟為住宅樓,17棟為教育設施和學生公寓,均為(應為“未”)辦理相關建設手續,建設時間從2003年至2014年不等?!?/p>
但是,對于如何處理上述“未辦理相關建設手續”建筑,這里的住戶并沒有得到相關答案。
一直到2021年11月25日,??谑芯C合行政執法局給海工商學院作出的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照片,在住戶之間傳開。
就此,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向??谑芯C合行政執法局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求證,得到的答復是,確實有這份行政處罰決定書。
這份行政處罰決定書載明,海工商學院未經依法批準,于2009年8月開始擅自在??谑协偵絽^國興大道文壇路建設教職工宿舍樓,共建有12棟職工宿舍樓,經實地測量,占地面積為51989.66平方米(約合78畝)。
處罰決定書稱,根據??谑卸嘁幒弦皇疽鈭D,上述項目用地的規劃用途為城鎮建設用地51053.96平方米,風景名勝設施用地935.7平方米。
執法部門認為,海工商學院已構成了非法占用土地行為,并作出了兩點處罰決定:責令退還非法占用的51989.66平方米土地;按照實際非法占用的建設用地面積51989.66平方米處以每平方米5元的罰款,即罰款259948.3元。
這近78畝非法占用的土地上,12棟樓建筑面積究竟有多少,上述處罰決定并沒有載明。但購房人稱,建筑體量很大。
校方:“非法占用”是事實,已交罰款
“我們已經足額繳納了罰款?!?2月20日上午,海商院后勤公司負責人馬女士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出示了他們于12月1日繳納罰款的銀行記賬回執。
對于沒有任何合法手續在校區內蓋樓一事,馬女士坦承“是事實”,目前也確實沒有給業主辦證。馬女士告訴記者,類似的住宅樓實際上不止他們這些,一共有20多棟,其中12棟是海工商學院這邊建的,另外10多棟是另外一個曹姓老板蓋的,“那邊的更多”。
據馬女士介紹,當時建的一兩棟是以教師集資房名義,每棟樓有一部分是給老師住,另一部分當成了商品房銷售了。
“為什么沒有拿到相關合法手續就蓋樓了呢?”記者問。
馬女士回答稱,如果一個房子沒有土地證,沒有報建手續,最后蓋成了這樣且這么多棟,肯定是有原因的。她認為,政府部門也有監管責任,“肯定也有一些歷史的問題(原因)在里面,不知道什么原因讓蓋了?,F在你動(蓋樓)一下試試,馬上就有人來管你……”
“現在已經形成了事實,后面我們也積極主動(配合政府),要將這個手續完善了?!瘪R女士稱,他們也多次向政府部門打報告,但目前沒有一個政府文件針對這個事情明確要怎么做。
據馬女士介紹,今年海南省資規廳等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去解決?!?/p>
“已成事實,我們愿意接受任何處罰?!瘪R女士告訴記者,“再進行土地招拍掛已不現實,土地已經使用,要么協議出讓給我們,我們補交一大筆土地出讓金,將土地辦到我們名下?!?/p>
馬女士還稱,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后,下一步他們再補辦相關手續,“這個我們都愿意交錢,至于后面每個業主均攤多少錢,那是后面的事,我們愿意先墊付這筆費用?!?/p>
記者問“土地協議出讓”是有關部門的意見還是企業單方面的想法,馬女士稱,他們希望是這樣的結果。
海工商學院校區非法占用土地蓋樓,是一個復雜的形成過程。南方周末在此前報道中曾寫道:校園瘋狂違建的背后,可見開發商用不斷增高的樓盤倒逼政府兌現當初的承諾;而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當地政府左右為難。
對此,本報記者將進一步關注。
(文中業主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