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是中國教科院“建設一流國家教育智庫”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中職學校有哪些學校,是探索中國特色區域教育改革發展模式、推進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實踐平臺。成都市青羊區、重慶市九龍坡區分別自2009年、2012年開始同中國教科院合作九龍坡中職學校有哪些學校,全面開展教育綜合改革實驗。青羊區先后以“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新人文、新生態”“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九龍坡中職學校有哪些學校,構建出“1+333”教育生態系統,促進了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成都市教育的名片,獲得了“基礎教育在青羊”的美譽,連續8年獲得成都市教學質量提升獎。重慶市九龍坡區借助中國教科院高端智庫優勢,堅持問題驅動,縱深推進改革,加快了教育治理現代化步伐,實施了學校文化體系建設、教師科研能力提升、深化課程體系建設等六大項目,打造和培育了一大批學校精品課程,整體提升了全區教育質量,教改經驗走在全國前列,全區高考一本率連年臺階式提升,譜寫了重慶市區縣基礎教育的新篇章。
為深化全州教育改革,探尋民族教育發展模式,切實提升教育質量,3月22日—25日,湘西自治州教體局考察學習兩區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先進經驗。這次考察學習為湘西自治州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開拓了視野,找準了目標,得到了參考,清晰了路徑。
一、青羊、九龍坡兩區的做法與經驗
(一)黨委政府重視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前提。兩區黨委全面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以院區共建為契機,構建出教育改革生態系統,壓實政府、社會、科研機構、學校、家庭多元主體責任,從生態位思考區域教育現代化改革,破除“五唯”頑疾,從根本上扭轉了不科學的教育導向和功利化的教育發展觀。一是發展理念超前。兩區黨委、政府都把教育發展放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抓實了“經濟發展,教育先行”科學發展觀,都把同中國教科院的合作視為發展教育的重要抓手給予強力推進。九龍坡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小強2019年在對《中國教科院九龍坡實驗區2018年工作報告》做出批示九龍坡中職學校有哪些學校:“同中國教科院的合作要珍惜并認真總結、積極推進,交流互動要成為常態?!背啥际星嘌騾^政府提出了“以教育帶動產業發展”的超前理念,采取強措施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為加強中小學校長領導力建設,青羊區委組織部組織全區中小學校長的相關培訓九龍坡中職學校有哪些學校;為解決區教育局編制不足的問題,青羊區委編辦同意事業編制的人員到行政管理崗位任職。二是重視教研智庫?!敖枇柚墙鑴荨钡陌l展理念是兩區黨委、政府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共性思維。同中國教科院簽署合作協議均是兩個區人民政府的施政行為。由于依托院區合作平臺,借助國家級專家智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統籌改革試點項目,兩區才構建出全國一流的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兩地區政府同樣重視當地教研智庫的建設。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師進修學院(教研機構)就是區政府的正處級教育智庫,其教育發展建議獻策可直達區政府層面。三是看重專家引領。重視專家智慧、尊重智庫專家是兩區黨委、政府領導重視教育科研工作的外顯行為。如中國教科院專家到青羊區調研指導,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區教育局主要負責人專門聽取專家意見,同專家商討,發現教育問題、共商教育發展策略。四是營造重教環境。兩區政府在教育科研、教師發展、人才招聘等方面放權賦能,管理重心下移,為區域教育發展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生態。在教師聘請方面,將人才招聘權限下放到學校,由學校按師生比的需求,將所需教師數上報,編制內有崗位,由學校自行招聘,如編制數不夠,則根據實際需要自主招聘編外教師,以此充實教學崗位,編外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與在編教師一致,同工同酬。
(二)機制創新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基石。理念決定結構,結構改變結果。兩區黨委、政府通過機制創新的方式,重構了教育的新生態,為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夯實了基礎。一是區院合作推進。青羊、九龍坡兩地以“政府簽約、教育為主、部門配合實施”的推進方式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形成了“雙組長制”“駐點指導”“菜單項目+自選項目”等區院合作新機制、新模式,為區域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可實施的新路徑。二是重構管理新生態。青羊區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構建了“政府—科研—教育管理部門”的教育改革新生態,明確了三者職責。政府是推動教育改革的責任主體,起到統籌、規劃、協調的作用;科研機構是思想庫,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教育管理部門是實施主體,具體落實教育方針政策、制定發展規劃、行使管理權力等。三者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協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三是教研師訓一體。為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青羊、九龍坡兩區整合了教育研究和師資培訓資源,形成了研訓一體的工作新機制。青羊區教科院是集教學指導、教研、教師培訓于一體的副處級教研機構;九龍坡教師進修學院是“教學指導+教育科研+教師培訓+質量監測”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正處級教研機構。兩區教研員都是“一崗多責”,既要承擔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又要承擔教師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工作。
(三)主動作為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關鍵。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爸鲃幼鳛椤笔乔嘌?、九龍坡兩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為改變教育落后現狀的思想動力。一是有想作為的愿望。為改變教育落后的現狀,青羊、九龍坡兩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動作為,積極聯系,幾經努力才先后與中國教科院達成合作協議。正是因為有了“想做事、做好事”的動力,所以青羊、九龍坡兩區才會一屆接著一屆干,連續不斷地與中國教科院合作共建。也正是得益于持續得到中國教科院智力支持和平臺支撐,才造就了兩區教育整體水平不斷上升,優勢和特色不斷彰顯,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二是有可作為的平臺。青羊、九龍坡兩區政府在與中國教科院合作有三種模式:一是駐點模式,由中國教科院派專家長期駐區/點指導;二是“1+N”模式,指定中國教科院內部所室牽頭,其它所室配合;三是混合式模式,把駐點與專家不定期到區指導相結合、線上與線下雙程指導混合式。中國教科院通過菜單項目、全國教研活動、實驗區區域內部相互交流等方式,為實驗區搭建展示、交流和成長的平臺。通過“一區一品”“一校多項”等形式把實驗區打造成承載先進教育理念、滿足區域發展需要、彰顯本土特色的示范區、示范校。三是有能作為的機制。青羊區教育局形成教育督導室(項目辦)牽頭,教研部門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九龍坡區教委專門成立了合作辦,實行教委分管領導分項目負責制,每個分管副主任負責一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項目。同時整合教科研部門和優質學校進行項目合作。
(四)項目驅動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抓手。青羊、九龍坡兩區在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中,其落地支撐是項目,是課題。通過項目驅動變革結構,重構生態;通過項目驅動引領教師參與,通過課題激勵教師參與。一是頂層設計主題項目。青羊、九龍坡兩區同中國教科院的合作,都是針對不同時期教育發展的難點、痛點確定主題,設計項目,以項目、課題落實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如青羊區基于學生的差異分析,設計針對學生群體類型差異的“差異教學研究”“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特殊教育”三個項目,針對學生發展階段差異的“銜接教育”項目,針對學生興趣和個性差異的“多元課程”項目。二是按需設計自選項目。兩區根據區域實際情況,選擇設計合作項目。如青羊區第三輪合作中的自選項目有:深化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五育”并舉育人機制,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深化依法治教,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提質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九龍坡區重在推進依法治教建設、學校文化體系建設、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體質健康(含校園足球)、深化課程體系建設、未來學校創新計劃等“六大項目”。三是發揮課題牽引作用。青羊、九龍坡兩區都重視課題牽引作用,通過課題凝聚教師、培養教師、成長教師。如青羊實驗中學《基于差異教學提升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不僅解決了學生學習的差異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中國教科院專家的指導,教師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課程建設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靈魂。課程是學校教學建設的基礎,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青羊、九龍坡兩區在與中國教科院合作中,都將課程作為一個重點建設項目給予實施,并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全面落實文化育人。得益于中國教科院在楊家坪中學文化建設理念及系統性內容的指導,特別是在如何構建學校文化的總體布局上給予充分的指導意見,楊家坪中學通過“134-555”大成文化構建模式,形成了理念、制度、課程、環境及行為等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涵養了學校的獨特氣質,助推了學校的高品質發展。楊家坪中學校長李勇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教育的高品質發展必然有核心精神的引領,而這個核心精神就是文化?!倍亲灾餮邪l校本課程。由于得到了中國教科院專家的指導,兩區中小學依據自身特點,研發了一系列的精品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研發不僅豐富了學校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了載體,而且在課程研發過程中,培養鍛煉了教師,助力教師素養和能力發展。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以“六年影響一生”為辦學理念,立足學校傳統、實際狀況和未來需求,因地制宜提出了“培養改良世界的中國人”的具體的、個性化的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并將此確立為學校教育哲學的核心?;趯W生觀,更新課程觀念,師生從課程執行者到課程研發者,將原有的“講座式”“排排坐”教學,轉變成對話式、討論式、合作式的教學方式。整個課程改革將核心素養落實在課程中,其素質教育質量管理模式榮獲我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國質量獎”。同樣,青羊區泡桐樹小學的“魔方課程”、青羊實驗中學的“網球活動課”、九龍坡區楊家坪中學的“大成課程”體系等結構化、系列化課程資源也是倍受學生喜愛。三是整合家庭社區資源。在中國教科院專家的指導下,青羊區立足構建家校共育共治的教育新生態建設,將家長視為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群落,將家庭、社區視為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場域,有效整合家庭+社區資源,促進家長與學校主動聯結,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成長服務,為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六)提升質量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主標。質量是衡量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的唯一標準,學生成長是衡量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成功與否的唯一行為。青羊、九龍坡兩區將“質量視為教育的生命線”,在與中國教科院合作中,將提高質量作為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的主要目標。一是共識達成質量導向。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導向下,經過10多年的努力,青羊區以質量靶向抓改革,深化改革提質量的做法取得了顯著成效:蟬聯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獎,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在教育部對成都的均衡發展評估中位列全市第一,教育滿意度中心城區第一,連續8年獲得成都市教學質量提升獎。同樣,經過中國教科院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洗禮,“統籌城鄉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生本教育課改”成為了九龍坡區最具有影響力的三張名片,成為全市素質教育實驗基地、中小學德育示范區、教師繼續教育實驗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二是課堂支撐質量提升。課堂是教育綜合改革的主戰場,也是教育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青羊、九龍坡兩區都以變革課堂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發力點。在中國教科院專家的指導下,青羊區構建出“云策略”支持的現代課堂,謀劃“三主一核”布局,全力推進課堂革命,有效提升了區域辦學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九龍坡區積極推進未來學校建設,全面實施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三是監測促推質量提升。九龍坡區主動探索適應區域教育新發展的評估方式,逐步構建學生道德行為評價、學業水平監測、學習力測查、體質健康測查等教育質量全面監測體系,推行教育質量全面監測。通過監測獲數據,通過數據找問題,通過問題促改革,通過改革提質量。九龍坡區在全面質量監測的杠桿作用下,已形成了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良性循環。
(七)保障經費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核心。在“后4%”時代,如何有效利用教育經費,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是目前區域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青羊、九龍坡兩區的經驗與做法無疑值得學習借鑒。一是區院合作共建經費有保障。青羊、九龍坡兩區同中國教科院的合作經費均是由區財政列出專項資金給予支出。二是日常教研師訓經費能足額。青羊、九龍坡兩區教研、師訓工作經費能按照國家要求撥付到位。其中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委每年按全區教師工資總額的2.5%撥付到區教師進修學院,用于全區的教師培訓工作;按該院教職工工資總額的50%的撥付到區教師進修學院,用于該院教研工作;按一定標準撥付區教師進修學院,用于該院日常辦公。成都市青羊區每年教師培訓經費、科研經費都能到得保障。三是教研評價專項經費是單列。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師進修學院承擔了全區所有學校的質量監測工作,2017年開始實施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全面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每年3-4個學科,其中全面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經費由財政單列。
二、青羊、九龍坡兩區成效給予的啟示
(一)借力借智借勢,探索民族教育綜合改革路徑
“借力借智借勢”就是學習、借鑒成青羊、九龍坡兩區的經驗與做法,在州委的領導,州人民政府以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為抓手,借助中國教科院高端教育智庫的力、智、勢,以“黨建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為主題,按照“州院共建—駐點指導—整體推進—科研引領—創新發展”的路徑,更新發展理念、明確發展目標、立足生態建設、聚焦學生發展、提升生態效能、筑牢生態支撐,科學設計發展項目,構建出“政府有興教方略、學校有文化內涵、校長有治校理念、教師有育人情懷、學生有遠大志向、家長有輔教能力”的“六有”教育新生態,積極探索民民族教育綜合改革的新路徑。
(二)強責強智強制,構建民族教育綜合改革系統
“強責強智強制”就是學習和借鑒學習、借鑒成青羊、九龍坡兩區的經驗與做法,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領導,做到“四個”強化,構建我州教育綜合改革的新系統。一是強化“政府主責—教研主智—教體主施”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管理系統。州、縣市兩級政府是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的責任主體;州、縣市教研機構是思想智庫,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州、縣市教體部門是教育綜合改革的實施主體。因此,只有按照國家要求為州、縣市兩級教研機構配足教研人員,賦能激發全州教研系統活力,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二是強化“教學指導—教育科研—教師培訓”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引擎系統。促進教育綜合改革需要新的引擎,只有構建“教學指導—教育科研—教師培訓”的教研訓三位一體智力支持體系,促進湘西教育的對外交流和項目引進,形成強大的教育綜合改革引擎合力,才能支撐、驅動和引領全州教育綜合改革。三是強化“校長引力—教師主力—家長協力”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動力系統。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動力是校長、教師和家長。建設新校長、新教師、新家長的“三支隊伍”是促進我州教育綜合改革的動力保障。只有按照“優選、優培、優管、優用、優評”的“五維”機制全面提升校長創新領導力,按照“四有”的標準提升教師的學習力、教研力和教學力,按照“家長成長、學生成人”的工作思路,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激活家長潛能,提升家長的溝通力、指導力和服務力,才能構建出“校長—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動力系統。四是強化“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課程系統。課程是指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是教育的靈魂。我州只有在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和要求基礎上,挖掘湘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研發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才能構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課程系統。
(三)統設統構統施,設計民族教育綜合改革項目
教育綜合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到系統設計、系統構建和系統推進。我州應找準制約湘西教育發展的難點和痛點,找準需求,明確目標,科學分類,形成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學校特色發展為模式,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綜合改革新項目,力求實現“十個”新突破:一是城鄉學校布局(未來學校-城鄉均衡)有新突破;二是隊伍建設(管理人員-校長-教師)有新突破;三是課堂教學融合創新(新技術融合教育教學)有新突破;四是高中-中職質量及融通(高考+普職分流)有新突破;五是教育治理體系(機構+機制+評價)有新突破;六是社會資源整合-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教育供給社會化)有新突破;七是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有新突破;八是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人文、歷史、自然)有新突破;九是特色課程體系建設(主題課程+跨學科課程)有新突破;十是教體融合(基地+體系)有新突破。(湘西自治州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