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59年至62年的中專生活
1
59年8月重慶市萬州區中專生怎么自考大專,我被錄取入重慶鋼校。因開學前未收到入學通知書重慶市萬州區中專生怎么自考大專,8月30日我只好去考試學校萬二中看榜。才知道自己被重慶鋼校錄取重慶市萬州區中專生怎么自考大專,也才知道學校是9月1號開學,在萬縣市(現萬州)和開縣錄取的考生,已于8月26號由學校集體接入學校。
我憑在考試學校開具的錄取證明,在家辦好入學遷移和手續,自己借錢買輪船票,于8月31號上船,9月2號早上趕到學校。學校沒有刁難我,很順利地辦清了入學手續,并報銷了入學的船費。
原先早到的同學,入校后每天都聽專業介紹報名,9月2號晚上才填報專業志愿,我正好趕上。根據專業要求和自己的愛好,我填報了“冶金工廠機械裝備和維修”專業,并被批準。
2
進校后,生活比農村伙食團好多了,伙食全額公費。早上的饅頭和稀飯,再加小菜煮黃豆和豆腐乳,讓你吃個夠。中午和晚上,是甑子蒸的干飯任你舀。幾個大甑子,擺在大食堂中間的過道上,想吃多少就舀多少。桌子上盛滿各種佳肴,打牙祭菜肴更是豐盛。這對于我們農村學生來說,好像是進了人間天堂。
3
過了不久,好像是59年底,糧食開始定量供應。重慶市民每人每月28斤。我們中專生是每人每月32斤,要節約2斤,還有30斤,平均每天有1斤。每人每月還有4兩糖果票,憑此票可以低價購買4兩糖果或面食餅子。早上4兩糧的稀飯和面塊(粗糧),還是能吃飽。中午和晚上,各是3兩糧的干飯。干飯每桌是用大搪瓷盆蒸的,每8人分一盆。分飯時,每次依輪次將一盆飯平均劃成8份,每人依次取1份,最后1份由劃份人享用。蔬菜可就太簡單了,每人只有1匙棗梨醬。這對于正在長身體的中專生來說,是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的。
有的同學遭不住,就用從家里帶來的炒鹽巴兌開水喝。因此,個別同學臉上有些浮腫。
我是從農村來的,嘗過伙食團“糊二”碗就不巴的生活,這樣的日子還是比農村好,能免強忍得住。實在忍不住了,我們班萬縣和開縣來的幾位同學,每逢星期六晚上,到楊家坪前進市場蔬菜公司去郊區給汽車上蔬菜?;貋砗?,不但能飽摟一頓蔬菜公司的稀飯,而且還每人掙得1元2角零花錢。
有兩次我和家鄉在重慶城市建筑學校、重慶煤校的同學,去中樑山同學那里玩耍。這位同學在中樑山煤礦伙食團工作,煤礦工人的定量是53斤,而且蔬菜供應也齊全,一般來說,工人飯票都有剩余。借此玩耍機會,當天中午和晚上,都挺開肋巴裝一肚子。第二天早上回校,還要帶上幾個饅頭。
進了中專校,在那種困難年代,生活總的還是不錯的。熱天學校給每人發蚊帳,冬天對困難的同學發絨衣丶絨褲和淺水膠鞋。對個別很困難的同學,還發棉被,每月還發理發票,又發1元零花錢。真把我們當國家的寶貝。
課程的設置,一年級第一學期,主要是鞏固初中階段的文化課。第二學期,在此政、語、數、物理、化學、地理、體肓的基礎上開設了機械制圖、理論力學丶設計基礎、俄語(后因中蘇關系惡化,被停)等少量專業課。二丶三年級的專業課就多了。如重慶市萬州區中專生怎么自考大專:電工學、材料力學、金屬工藝學、有機化學等。特別是因專業的需要,加強了數學教學,增添了立體幾何、三角、解析幾何、高等數學(導數和微積分)、復變函數、微分方程、概率論、虛數的簡單運算等。另外還加上實踐操作(車床的拆裝、各種工作母機的操作、鑄件的造型和制模)等,以及鉗工的基本功訓練。
4
61年三年級后半期,學校根據上級指示,要求畢業班要參加保鋼勞動一年。我們開初也只當認為是畢業實習。
全班同學帶上行李開赴重鋼。先后參加過河邊搬運鋼錠,耐火磚的運輸,大、小平爐的搶修,綦江鐵礦的保礦勞動。
在重鋼保鋼勞動時,住的是楠竹捆梆房,睡的是楠竹架子床,吃的是42斤糧,蔬菜中的苕藤葉和葫蘿卜葉是常菜??傊钌线€是算可以。
在綦江鐵礦保礦,那就是苦日子了。住在高山上的楠竹房里,吃的是麥面和玉米面做的饃,算是上等的了。常常吃的是“捆小麥”、“捆玉米”、“捆葫豆”和紅苕,當然也是要憑票的。偶爾喝上1兩稀飯,那就是天大的幸福。
直到62年3月,上級突然宣佈,即將畢業的中專生要全部被壓縮。噩耗傳來,如喪考妣。盡管心頭上不是滋味,但在當時那種社會環境和自然災害處境下,國家有困難,大家無語也只好默認了。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
5
當時對我們被壓縮的學生處理是,城市的聽候待命安排“工作”,農村的則全部回鄉支農。全班同學,于3月25號去市動物園合影留念。
那時進中專校,是按計劃招生,進了校,就當職業有保險。還從未聽說中專畢業生被壓縮回鄉支農的。為了消除人們對回鄉支農中專畢業生的不良看法,學校還給當地政府發了張兩一樣的公開信。一張交當地政府,另一張自己保存,以備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查看。我至今仍保存著自己這一張。
我們班上的同學,來自原四川各地,有家住城市的,也有家住農村的。班上有3名是開縣農村的,我們萬縣也有3名是農村的。不過我們萬縣3名中,有1名因無家可歸,作了參軍處理。剩下5名,于4月8號,在護送老師的帶領下,乘船順江而下各回各的家。我們的中專夢也隨長江而付之東流。
6
幸好,我憑中專生的資本因禍得福,成了農村有文化的人。63年3月,也就自然而然成了鄉里的代課教師和大隊耕讀學校(民辦)的教師。17年后的1979年,全縣800多名合符條件的中小學民辦教師,經文化考試后,錄用24名轉為公辦教師,我也僥幸成了其中1名。后來又成了老編制縣的派出機構區里小學數教研員,87年被首批評聘為“小學高級”教師。三年的中專生活,盡管艱難困苦,也為我后來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