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重慶室內中專,一名「殺人犯」突然上了熱搜。
七年前重慶室內中專,年僅15歲的他被判入獄。
去年因表現優異,提前假釋。
不僅如此,他還在獄中取得了刑法大專文憑。
目前已進入律所實習。
評論區幾乎是一邊倒的鼓勵、祝福。
這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還得從近期一檔節目說起——
《和陌生人說話》第四季
熟悉這檔節目的觀眾,一定會為它的回歸感到興奮。
此前三季,評分都在9.3分以上,算是訪談類國綜的天花板。
期間遭遇過「技術原因」風波,被迫下架整改。
其中有幾期內容至今仍被雪藏。
即便如此,也沒有讓這檔節目停下腳步。
第四季還未開分,但因為這條熱搜再度出圈,依舊五星刷屏。
熱搜的故事,就來自本季的第四期節目——《獄外來信》。
一名15歲的初中生,在中考前殺了霸凌他的人。
大好青春只能在獄中度過。
如今刑滿釋放,重回社會,迎接他的又將會是什么?
陳泗翰今年22歲。
白天在一家律師事務所見習。
晚上要去補習班,準備專升本。
生活看似步入正軌,可他卻時常會感到恍惚。
懷疑自己是在做夢,懷疑自己還困在獄中。
這一切,都源于7年前的那起命案——
2014年4月30日。
陳泗翰正在食堂排隊打飯。
排在后面的李某,故意踩了他一腳。
還挑釁地說重慶室內中專:「我就是喜歡踩?!?/p>
陳泗翰將李某推開,隨即卻被一群人圍住打了一頓。
當天下午放學后,他又被李某等人堵在巷子里。
對方還提出要拿刀,一對一「單殺」。
兩人各持一把刀,在打斗過程中,李某刺中陳泗翰的后背。
陳泗翰還手時,刀尖正中李某的胸部。
整個過程只持續了短短十幾秒鐘。
經鑒定,李某被銳器刺中心動脈,大出血而死。
事情發生后,陳泗翰的父母認為兒子屬于正當防衛,要求查看監控錄像。
但遭相關部門拒絕。
學校的55名初三學生也向法院寫了一封聯名求情信。
信中說陳泗翰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不打架,希望法院能夠輕判。
2014年6月9日,距離中考還有13天。
那天陳泗翰換上囚服,被送進了未成年管教所。
他說進門后感覺就像踏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眼前只剩下高墻電網。
4個月后,甕安縣人民法院作出最終判決。
認定陳泗翰的行為符合故意傷害罪。
同時也認定被害人主動挑起事端,采納從輕意見。
最終判處陳泗翰有期徒刑八年。
聽到「八年刑期」,陳泗翰瞬間感到了絕望。
他說人生能有幾個八年,而這偏偏又是人生中最好的八年。
在起初最難熬的那段時間里,有老師和同學會來看他。
陳泗翰既想見他們,又不想見他們,內心無比掙扎。
因為他不希望讓同學看見自己失魂落魄的樣子。
一旦問起,他就必須說在里面過得挺好。
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重慶室內中專:
「我肯定不好,裝一裝吧?!?/p>
刑期剛開始的時候,陳泗翰毫無斗志,也想過自暴自棄。
真正讓他免于沉淪的,正是一封封「獄外來信」。
好朋友們陸續寄來信件和畢業照。
陳泗翰的同桌在信件中說重慶室內中專:
「因為畢業照上面沒有你,這是我不想看見的場景。所以當時閉上了眼睛?!?/p>
等到好朋友們都上了高中,又會寄來穿著校服的照片。
父母也寄來信件:「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p>
這些信件,為陳泗翰構筑了連接外界的橋梁,也成了他每月的期待。
隨著時間流逝,信件的內容也逐漸變得陌生。
兩年后,朋友們在信中說起文理分科和高考的事。
這對陳泗翰觸動很大。
朋友們都在前行,反觀自己卻是日復一日的原地踏步。
陳泗翰又想起當年陳警官的那句說:
「如果你愿意學習的話,八年刑期就會變成八個學期?!?/p>
于是。
哪怕只是為了在回信時能夠言之有物,陳泗翰也要讓自己充實起來。
他不僅參加了唱歌和征文比賽。
還自學了吉他,薩克斯風,甚至在里面組建了樂隊。
并且開始報名中專和大專的課程,學習法律知識,徹底擺脫了迷茫和頹廢。
2017年夏天,陳泗翰已服刑三年。
與此同時,經常通信的那些好友也結束了高考。
他們集體來探望陳泗翰。
會見室內,陳泗翰感受到了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眼前的每個人都帶上了眼鏡,也褪去了稚嫩,意氣風發。
當他們聊到要報考哪所大學,陳泗翰完全插不上話。
他突然感覺到一陣莫名的失落。
主持人陳曉楠形容說,你和他們的人生,已經成了平行線。
陳泗翰糾正說不能算是平行線,更像是兩條相交線——
曾經有過非常親密的接觸,然后朝著不同的方向,漸行漸遠。
2019年1月。
經過三年苦學,陳泗翰在獄中拿到了刑法專業的大專畢業證書。
還拍了畢業照,也算是圓了當年的一個夢。
2020年8月25日。
因為表現良好,陳泗翰提前一年假釋出獄。
出獄時他將這些年來收到的一百多封信,全部帶走。
他說這都是生命中的無價之寶,是力量的來源。
每封信件他都反反復復讀過好多遍,對里面的每個字都很熟悉。
而當年那些通信的朋友,如今也都散落在各地。
盡管依舊保持著線上聯系,卻很少在現實中見面。
誰都渴望友誼長久,但現實也殘酷無情。
陳泗翰說:「可能我更喜歡回憶過去,而他們更喜歡未來?!?/p>
獄中的七年時間,對雙方而言,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今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陳泗翰仍是自己一個人。
他笑了笑說:「對于我而言,我習慣孤獨?!?/p>
主持人陳曉楠用八個字總結了這樣的現狀:
「接受遺憾,珍藏美好?!?/p>
她形容美好加遺憾是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可這就是人生的滋味。
我們有很多美好愿望,但不一定都能抓得住。
而陳泗翰最終選擇了法律這條路,也是想在未來更好地保護自己。
同時去鼓舞那些遭遇過校園霸凌的孩子,以及受過刑罰的人。
很多人認為,坐過牢的人,一輩子就毀了。
但他想通過自己的事跡證明給大家看:
「這段歲月不會抹去,也無法阻擋我好好活下去?!?/p>
在這期節目播出后,除了對陳泗翰遭遇的同情,對他未來的祝福。
網友的另一個關注點,仍然在「校園霸凌」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陳泗翰本可以和他的朋友一樣。
正常地讀完高中,參加高考,然后在今年畢業。
可他卻在獄中度過了7年。
事實上,陳泗翰的父母多年來一直為此事四處奔走。
從陳泗翰被送進未管所開始,直到如今出獄,他們依舊沒有放棄上訴。
他們堅信兒子反抗霸凌者的行為屬正當防衛。
而「校園霸凌」這個話題,也不是第一次在《和陌生人說話》中出現。
早在第二季,就有一期《我不是「神女」》。
當事人王晶晶同樣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只是王晶晶所遭遇的校園霸凌,不是毆打掌摑之類的肢體沖突。
而是一種更為隱蔽的網絡霸凌。
班里的一位男同學,在追逐時打碎了王晶晶的茶杯。
旁邊的同學打趣道:
「王晶晶的茶杯要三百萬,你們慘了?!?/p>
原本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
可這句話被發到學校貼吧,結果成了「王晶晶刁難同學,三百萬的茶杯你賠不起」。
事實上,帶著一個三百萬的茶杯去上學,這件事本身就可信度極低。
但貼吧里的學生不管這些,只揪著王晶晶刁難同學這點,對她口誅筆伐。
在這樣的偏見之下,王晶晶的每次發言,都會被扭曲成新的謠言。
她說自己的舅舅很有錢,被誤讀為「年收入幾億」;
她說以前矯正過牙齒,被誤讀為「小學就整過容」;
她開玩笑說「我又不缺男朋友」,被誤讀為「私生活混亂,男朋友不斷」。
于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神女」在貼吧誕生了。
那段時間,貼吧里都是關于王晶晶的帖子。
甚至有一位男生,用了很長時間和王晶晶網聊,只為取得信任。
最終從她那里騙到一張私密照,轉手就發到了貼吧。
從那以后,王晶晶患上了抑郁癥。
她變得無法再相信身邊任何人。
甚至在多年之后,收到節目組邀請,還在懷疑是不是惡作劇。
終于,在被網暴長達8年過后。
忍無可忍的王晶晶,將貼吧的管理員蔣某告上了法庭。
王晶晶雖然沒有遭受生理上的疼痛,可這種心理上的折磨,是一種更殘酷的霸凌。
《和陌生人說話》用兩個極端的案例,一再提醒我們關注「校園霸凌」。
誠然,校園霸凌背后的成因涉及很多因素。
很難指向一個真正的「罪魁禍首」。
正如王晶晶在節目中所說:「我遭遇了霸凌,可我卻不知道該去恨誰?!?/p>
那些發帖和回帖的人,每人手里都有一根不起眼的火柴。
有人引燃火苗,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片刻間就熄滅了。
可就在這時,所有人都把手里的火柴丟出去,于是就燃起了大火。
很難說縱火的元兇究竟是誰。
這也是「校園霸凌」的一個典型特征,多方作用的結果。
所以。
如何應對和預防校園霸凌的發生,也一定要依靠多方各司其職。
其中最關鍵的一定還是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理念、溝通方式、成長環境等都會有影響。
每個卷入校園霸凌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個破碎疏離的家庭。
而校園霸凌時有發生,往往也是因為成年人的失責和圍觀者法律意識淡薄。
陳泗翰的母親分享過一次她的遭遇。
在兒子出事后,有一天她路過學校門口,目睹了校園霸凌事件。
一個孩子被十幾個孩子圍著欺負,臉上全是血。
陳泗翰的母親立刻報警,警察一來,鬧劇也及時制止。
事后陳泗翰的母親放聲大哭。
因為她想到自己的兒子,如果當天圍觀的人群中,也有一個人能夠報警的話,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最后,當然也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
只是,目前和校園霸凌相關的法規分散于《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
對于隱蔽的霸凌行為,如發生在王晶晶身上的網絡霸凌,以及陳泗翰這樣在防衛中失手殺死霸凌者的情況,尚未有明確的說明。
同時。
《獄外來信》還額外提供了一個看待校園霸凌的角度。
主持人陳曉楠解釋了這期節目的初衷。
要關注被悲劇改變了命運的「更生少年」,他們會如何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新聞中看到各種校園霸凌事件。
事情發生了,在懲罰和教育過后,還應該關注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因為霸凌帶來的陰影,很可能會伴隨終身。
針對受害者和施暴者,我們需要心理輔導和調解感化。
以暴制暴也絕非是應對之道。
畢竟。
不是任何人都能像陳泗翰那么幸運,可以收到一封封充滿愛意的信件。
作為一檔與時代共振的節目,《和陌生人說話》每期都會拋出一個社會現象。
然后引導著觀眾去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
始終保持著獨有的人文關懷。
一棵草蔫了,或是枯萎了,拔掉它很容易。
難的是真正有人愿意附身去研究土壤,找出小草為何會枯萎的原因。
這也是《和陌生人說話》節目存在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