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關于高校內部治理的理解不同學者因視角不同提出不同看法。從利益相關者入手重慶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自我總結,認為內部治理可以理解為教師、學生以及管理人員等高等學校內部利益相關者遵循高等學校理念重慶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自我總結,為實現高等學校之職能而共同參與高校內部事務重慶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自我總結,進而協調學術系統、黨委系統和行政系統等各種內部力量及其沖突和不同利益而采取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重慶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自我總結;從制度視角出發,認為內部治理主要指大學內部不同權力實體的權力和責任劃分,以及運行過程中相互協作的制度設計與安排;從關系視角出發,認為內部治理處理的是大學內部各利益群體的權力分配與制度設計問題,是管理結構、決策措施、領導角色以及管理單位內部功能與角色之間的關系。無論從何種視角審視內部治理的意涵,都離不開治理理念、機制、主體、環境等治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
綜上可知,內部治理反映了內部各利益主體參與學校事務決策與管理的機制及其運作過程,是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治理理念是統領學校良性循環發展的靈魂,治理機制是保障學校機制有效運行的動力,治理主體是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的關鍵,治理環境是落實學校治理成效的根本。
大學章程作為大學內部的基本法,對于規范大學內部各種行為提供依據和保障,其建設是高校完善治理結構和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環節。為了更好地提升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水平,推動本科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保證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合理有序、多元參與,筆者主要借助本科職業院校的章程文本,分析章程中學校發展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董事會組織人員結構、學生管理、培訓服務等內容,并結合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的影響因素,進一步探析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理念、機制、主體、環境等面臨的困境。通過對比梳理本科職業院校學校章程,查閱教育部和學校官網資料,發現本科職業院校的建設路徑可分為三種重慶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自我總結: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職業院校(22所)、獨立學院整合優質的高職學?;蚋叩葘?茖W校成為本科職業院校(4所)、獨立學院轉設為本科職業院校(1所)(表1)。
根據本科職業院校不同的建設路徑,從終身教育理念統領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改革視角出發,以終身教育理念為頂層設計,將終身教育理念貫穿于本科職業院校學校內部治理的各個方面,探討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的現實障礙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路徑,從而推動本科職業院校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其終身教育治理理念的構建,實現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由“一條腿走路”向“兩條腿邁進”的局面。
二、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實施的現實障礙
由于本科職業院校的建設路徑不同,使得其內部治理面臨的現實障礙各有異同。本科職業院校協同治理主要面臨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趨同、學校章程建設不完善且缺乏個性、教師隊伍建設不足且學校治理過程中學生、企業主體缺失、學校培訓服務和人文建設的滯后等現實障礙。
(一)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內容趨同,終身可持續發展理念難以落實
大學治理理念是人們對大學治理活動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對大學治理規律的理性認識,或者說是人們對大學治理的基本問題所做出的一種富有邏輯的價值判斷。因此,不同高校呈現不同的治理理念,相應地,高校所呈現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也應該各有千秋。但是,通過比較分析27所本科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發現無論是何種建校背景的本科職業院校,辦學定位都是強調“特色”“影響力大”和“高水平”的本科職業院校,使得學校發展出現“千校一面”的現象,呈現趨同性的特征。
此外,這些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培養理論扎實”“技能熟練”“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并沒有從學校優勢專業出發,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可持續性。同時,人才培養目標關注階段發展需求,注重四年培養過程的完善,但是,職業教育是集職前職后教育培訓于一身的教育,這就要求學校治理理念既體現職前教育的過程性,又要滿足學生職后培訓發展的可持續性,具體內容見表2。
但是,通過分析本科職業院校的章程可知,只有少數學校提及培訓和繼續教育。因此,本科職業院校辦學定位的趨同性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階段性使得內部治理理念難以從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學校章程建設不完善且缺乏個性,影響治理機制有效運行
章程作為高校內部治理機制有效運行的根據,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健全內部治理體系,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體系,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p>
通過查詢本科職業院校學校官網可知,截至目前,27所本科職業院校中,22所高校建立了學校章程,有5所高校尚未建立學校章程,這5所高校中合并轉設占4所,高職院校成為本科職業院校占1所。對于合并轉設的本科職業院校,其建?;A包含兩所或兩所以上的高校,內部治理機制涉及多個主體之間的利益,章程的缺失使得學校內部治理邊界模糊不清、權責不明,運行機制不暢。另外,目前本科職業院校學校章程缺乏個性,章程內容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缺乏對各校自身實際情況的考量,難以呈現每個學校章程獨有的特色,使得學校內部治理機制呈現重合性。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且學校治理過程中學生、企業主體缺失,限制治理主體多元參與
職業教育具有跨界的特征,要求本科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形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辦學格局,其治理主體必然要反映其多元性、開放性。因此,本科職業院校治理主體應包含教師、學生、企業多主體參與。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推動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的主體,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發展成為本科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內容的重中之重。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本科職業大學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在專任教師中占比不低于50%”。分析11所本科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比可知(圖1),大部分本科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比沒有達到一半的要求,導致本科職業院校治理主體呈現單一性,學校內部治理能力不足。
除此之外,通過分析22所本科職業院校章程文本發現,學生只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被天然地排除在治理行列之外,導致學校內部治理沒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學校內部治理與學生主體之間表現出排斥性。另外,從22所本科職業院校的章程中可知,在董事會組成的成員中僅有9所包含了企業或社會知名人士,其余學校董事會成員均由學校教師組成,內部人員設置呈現單一性。
(四)學校培訓服務和人文建設滯后,制約治理環境多維共建
大學治理環境是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社會市場、制度監管、人的發展環境;內部環境包括章程建設、服務管理方式、文化建設等方面。同樣,本科職業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持,更需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內部治理環境。
職業院校作為開展職業培訓的重要陣地,在加快形成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并重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全面建成面向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職業教育的內部治理環境既要涵蓋資源共享共建體系的物質環境,又要囊括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環境。分析22所本科職業院校章程文本發現,明確開展培訓服務的學校只有3所,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明確提及培訓服務。缺乏完善的教育培訓服務體系,一方面難以形成適應學生發展的服務保障環境,學生不能更好地享受學校內部資源;另一方面學校服務培訓體系欠缺,導致學校與外部資源難以形成共享共建的互動模式,加劇了學校內部治理環境的單向性。再者,高職教育更傾向于重視專業技能教育,突出教育的工具價值與經濟功能,忽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導致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學生職業素質建設成為今后其終身發展的短板。
三、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實施的障礙癥結
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面臨的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職業院校陷入辦學定位的認識誤區、延續原有的治理慣性、學校治理者對治理環境把握不足等。
(一)受傳統觀念和辦學定位的影響,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陷入辦學定位的認識誤區
職業性和高等性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其中職業性是保證職業教育特色的關鍵,同時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關鍵;而職業教育的“高等性”源于行業/職業中勞動的復雜程度上升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更加復雜和高深。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淵源和辦學定位來看,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在舉辦之初的辦學定位,處于比本科教育低一個層次的??平逃捅戎袑8咭粋€層次的職業教育。故而長期處于夾層的高等職業教育難以突破??茖哟蔚木窒?,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性難以凸顯。除此之外,由于職業本科與應用型本科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等方面模糊不清,導致人們對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認識不清。加上受“普高熱”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不愿主動選擇職業教育,認為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是被普通教育淘汰的教育,認為上職業學校低人一等,導致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低。
(二)受不同建校路徑的影響,本科職業院校延續原有的治理慣性
職業教育是一種兼具跨界、整合、重構的類型教育,其內在的組織機構的設置需要具備系統性和開放性。但是,綜觀本科職業院校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經歷了“外部建制(國家政策)——實體落地(學校出現)——內部建制(學校制度)” 的過程,這種學校發展模式將導致學校治理陷入“徒有其表”的困境,使得本科職業院校組織機構的設置“移植”普通本科大學內部組織機構。
受建校路徑的影響,本科職業院校治理機制容易延續原有的治理慣性,如由高職院校轉成的本科職業院校在治理理念上容易陷入層次困境,難以脫困于??茖哟蔚闹卫頇C制;轉設合并的本科職業院校在治理上面臨融合問題,尤其是學校章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易造成內部治理機制混亂,治理主體之間權責不清;轉設的本科職業院校在治理上需要正視轉型的問題,理解從普通本科到職業本科的深刻內涵,對轉型的深層含義認識不清晰,容易使學校延續普通本科的治理模式,偏離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軌道。
(三)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缺乏外部聯動,使得內部治理者對時代環境把握不夠,現狀認識不清晰
進入全球化時代,以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來審視職業教育的新發展,不難發現職業教育不再是簡單承擔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的職能,還需要關注縱向上專本碩層次的貫通,以及橫向上學校與社會的融通,使得學校內部治理表現出多元跨域的治理方式,從而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分析部分學校內部治理主體中董事會成員的構成,以及學校內部培訓服務體系的建設,發現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缺乏與外部環境的聯動,導致內部治理者對外在資源體系共享共建認識不足。另外,不同領域之間的多邊交流合作,推動專業知識的更新迭代和交叉學科的發展,相應地,本科職業院校也應該推動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轉化,積極建設學分銀行。但是,學校內部治理環境的孤立和單向性,使得學校內部治理理念拘泥于學生階段性的發展需求,并沒有擴大育人范疇,學生職業發展缺乏終身性和長效性。
四、終身教育理念下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體系的建構
終身教育理念旨在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強調終身學習宗旨,也強調個體持續一生學習和發展的全程性和多樣性。將終身教育理念融入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以終身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形成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格局,確保治理機制有序運行,打造共享共建的治理環境,為突破本科職業院校協同治理困境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以可持續發展為本,落實終身教育治理理念
隨著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分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從職業終身發展和人的需求出發。本科職業院校的發展是社會客觀需求的反映, 本科職業院校的治理理念并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根據內在的教育形態發展而來。
本科職業院校的內部治理理念,首先,應從高等職業教育本質屬性出發,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辦學定位,解決本科職業院校內部辦學定位趨同化的問題,立足于類型教育的定位,在類型中追求層次的提升,關注辦學過程的持續性。其次,職業教育知識生產模式是以專業建制,以職業發展為本位。因此,本科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上既要實現縱向上層次的提升,拓寬繼續教育的上升渠道,形成專、本、碩、博四位一體的學歷體制,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又要在橫向上關注人與社會的溝通聯系,重視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崗位之間的耦合,達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共識,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最后,學習借鑒國外職教融通的治理模式,開辟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三條道路”,即打通職業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間的壁壘,通過院校之間學分互認的方式,讓職業型和學術型大學呈現“立交橋”式的發展,培育具備“學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推動職普融通,增強本科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
(二)以協商共治為重,形成有序運行的治理機制
為了平衡本科職業院校多主體之間的利益,保證院校內部治理機制界限分明,權責清晰。
首先,本科職業院校應在章程建設和完善上下功夫,發揮章程統領作用,形成以章程為核心的治理機制,尤其是轉設合并的本科職業院校,在堅持“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之下,加快學校章程的制定,使得內部治理機制有序高效運行,學校內部治理做到有章可循。
其次,本科職業院校應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治理機制,解決好校企合作“一頭冷,一頭熱”的現實問題,創新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機制,達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共識,打造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使得校企共同育人落到實處。
最后,本科職業院校應根據學校發展的特色和需求,積極探索和完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突破高等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山東健全“專業技能+文化素質”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拓寬職校學生學業晉升、技術技能提升渠道,在繼續推進高職擴招基礎上,重點增加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
(三)以多元開放為主,提高治理主體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學校治理主體應該既包括學生、教師,又包括政府、企業,本科職業院校協同治理離不開學生、教師、企業等多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以合作共贏、開放多元為協商治理的主要基調,學校各主體應積極參與學校治理工作,發揮治理主體出謀劃策的作用。
首先,本科職業院校應轉變治理思路,在治理的過程中做到“以生為本”,強化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從被管理者到治理主體之一的角色定位轉變,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校治理,發揮學生建言獻策的作用,使得學校治理真正地服務于學生主體,滿足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
其次,人才作為高校內部治理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教師隊伍建設關系到學校內部治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本科職業院校應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激勵和遴選機制,激發教師內在發展的動力,同時拓展“雙師型”教師培訓的渠道,建立校企合作培育教師的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提高教師參與學校內部治理的積極性,從而發揮“雙師型”教師治理主體的關鍵作用。
最后,本科職業院校在治理主體上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注意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從學校的人員設置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都要將企業納入治理主體的范圍,促使企業從“旁觀者”到“參與者”轉變,形成校企良性互動、有機參與的治理形式。
(四)以多維共建為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文環境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是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兼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梢钥闯?,本科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不再以單一的技能掌握為主,而要更多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將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加強學生職業道德建設。如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的治校方略中,提出“德為根、人為本、和為貴、能為先”,構建健康和諧的育人環境和協調向上的發展格局。職業教育的立德樹人并不是空洞的行為規范,而是強調職業人才德技兼備,這里的“德”是一種內在的工匠精神,區別于普通教育中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是一種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的有機統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中立德樹人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并不是一種強制的牽連,而是一種內在精神的高度契合?!肮そ尘瘛奔忍岢雎殬I發展的行為規范,又強化職業素養的內在要求。因此,本科職業院校的發展應將工匠精神中一絲不茍、執著追求、敢于創新、誠實守信等精神品質貫穿于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塑造切合學校發展的文化精神,充分利用校風校史校歌等隱形文化的力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成效,培育學生職業素養。另外,本科職業院校管理者應把握時代環境的變化,清晰地認識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構建外部培訓服務體系,營造多維共建的治理環境,實現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整合最大化的優勢,營造良好的共享共建治理氛圍。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27期,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引用本文請標注:張湘韻,司馬燕,熊建蓉.我國本科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困境與出路——基于22所本科職業院校大學章程文本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7):24-31.
來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