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午重慶彭水中專職業學校名稱,彭水自治縣郁山文明古鎮巧紅農家樂內,客人們正圍坐在餐桌前,等待著一道當地特有的“硬菜”上桌。這道菜就是彭水的非遺名菜“郁山雞豆花”,雖然它頂著豆花的名號,造型和細嫩口感也都像豆花,卻是一道地地道道的“硬核”葷菜。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道彭水非遺名菜“郁山雞豆花”。
豆花沒有豆,吃雞不見雞
巧紅農家樂的主廚蘇巧紅今年48歲,“郁山雞豆花”年輕一代的傳承人之一。
“我的手藝都是從媽媽那里學來的?!碧K巧紅說,她的母親羅明靜是羅家郁山雞豆花第四代傳人,制作雞豆花已有50余年。隨著母親歲數越來越大,“雞豆花”這門手藝的傳承成為家人常常思考的問題。蘇巧紅中專畢業后,父母商量后以她的名義開了“巧紅農家樂”,蘇巧紅便正式成為羅家第五代傳人,整天鉆研到雞豆花的制作上。
“看到這道菜端上餐桌,成了大家最喜愛的食品,這是讓我最開心的事?!碧K巧紅說。
豆花沒有豆,吃雞不見雞,這是郁山雞豆花最具噱頭的特點,也是烹制的難點。
蘇巧紅介紹,郁山雞豆花的制作工藝復雜,技藝精湛,用料考究。
“我們選用的都是優質土雞,最好是母雞,而且只取雞脯肉?!碧K巧紅說,將新鮮母雞雞脯肉去筋、剁碎搗爛后放入器皿中,加入適量的芡粉,加水攪勻,直至肉泥完全溶于水中,與蛋清攪勻后,放入熬制好雞湯內煮熟即可。
說著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比如雞脯肉、蛋清、紅薯粉以及調料的配制比例不同,都會對品質產生影響。
至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
“以前,雞豆花被稱為貴人美食,這么貴一只老母雞,只用胸脯上那兩塊肉,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得起的?!碧K巧紅說,就連生在傳承世家的她,小時候也只有等到過年過節才有可能吃上這道美味。
那么,究竟是哪位“土豪”發明了這道菜重慶彭水中專職業學校名稱?蘇巧紅給記者講了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唐代武則天當政前后,廢太子李承乾就曾住在郁山的寓所。李承乾被流放到此,終日茶飯不思,日漸消瘦。一次,丫環將少許雞肉剁碎后加入雞蛋拌在一起,放入雞湯中煮熟,霎時,鍋中的肉醬變成了白白的“豆花”。沒想到誤打誤撞制成的這道食品,終于讓太子開口吃飯。于是,這道“雞豆花”也流傳了下來,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
如今,雞豆花制作技藝在郁山鎮及周邊廣為流傳,在喜慶宴會、酒席上都要制備雞豆花招待客人,成為郁山最具特色的飲食佳品。
彭水自治縣文化館非遺辦負責人劉淇境介紹,郁山雞豆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為傳統的優秀飲食佳品,是中國食品佳肴的一份子,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雞豆花在歷史學、人類學、營養學、飲食文化等方面均有研究和比較價值,對于研究彭水乃至重慶飲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眲烤潮硎?,雞豆花極富地方特色,為開發民族食品,建立旅游食品品牌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上游新聞記者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