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重慶中專生提升學歷,教育部在答復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2629號建議“關于降低中專進入高等院校進行全日制教育門檻的建議”時表示重慶中專生提升學歷,將逐步建立“職教高考”制度重慶中專生提升學歷,使中職畢業生享有更多樣的教育選擇和更暢通的學業提升通道。(11月13日 《光明日報》)
消息一出,一時激起千層浪。有人表示職業教育重在“應用”層面,因此無需接受更高級別的教育;但亦有人指出職校生也有權利就讀于高等院校。
在傳統的觀念中,大學等同于“光明前途”,而被中考和高考擠下“獨木橋”的職校學生則被視為“不及格的差生”。除了要面對中職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結構逐漸走向重理論、輕實踐、以及升學空間狹窄的客觀困境外,礙于學歷門檻的限制,這一群體往往在職場面試或報考事業單位時也會被率先淘汰。
然而,職校生并非社會“邊緣群體”。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職學校高達1.03萬所,年招生達368萬人,在校生約為1551萬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37%、39.47%。有限的上升渠道“遇上”龐大的群體數量,中職畢業生想要獲得更好的提升空間,相較于普通高校的學生而言將會面臨更大的考驗。
面對這樣的現實,這不僅將不利于他們的個人成長,也會壓抑他們在社會中的自我認同感,從而降低其作為社會主體的責任感。因此,打破學歷限制,逐步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人才培養層次,捅破中職畢業生學歷通道的“天花板”,這不僅是為更好培養技能型人才、滿足國家發展需求,亦是讓中專生也有機會成為人才,維護他們接受更高教育機會均等性的權利。
不能因為選擇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就沒有機會接受更高級別的教育。進一步完善職業人才培養體系,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壁壘”,擴寬人才發展路徑,建立起層次分明、上下通暢的長學制職業培養方案,為中職畢業生提供更多的發展選擇,也是維護教育公平,為國家培養更多“大國工匠”的應有之義。
目前,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的同時亦迫使人才“成長”,自動化技術逐漸取代傳統勞動崗位。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彌補企業缺口,讓制度推動中職畢業生“轉型”也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我們應該用更加開放的方式去滿足中職學生深造的訴求,開展“職教高考”這不僅要重視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亦要著眼培養不同層次、不同技術類型的人才。切實地讓每一個人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文/鄢鈞丹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