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濱州工業學校黨委書記崔學理:
濱州工業學?!暗旎睘I州紡織工業發展重慶市紡織局職工中專,培養人才擎起紡織工業“半壁江山”
原濱州工業學校的前身,是1982年籌建的惠民地區紡織職工中專。通??磥?,一個紡織職工中??赡艹刹涣耸裁创髿夂?,但濱州的這所中專,對于濱州的工業史而言,可謂意義深重。有人說,這是濱州紡織工業的“黃埔軍?!?,培養出了當今紡織業的諸多“領軍人物”。
近日,記者采訪到了原惠民地區紡織中專學校副校長、原濱州工業學校黨委書記崔學理,他來講述關于這所“黃埔軍?!钡耐?。
濱州工業學校的前身為紡織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其源頭是一個小小的“電大班”
崔學理告訴記者,說起原濱州工業學?;I建歷程,還要從當時惠民地區第一個電視大學學習班說起。
1979年,國家恢復高考之后,教育部在中央電視臺舉辦了開放性的電視大學,供全國各地培訓在職職工。當時惠民地區工業大廠首推北鎮紡織廠(后改名濱州國棉一廠)。工廠當時有三千職工,但廠里的技術、管理人員,都是一九六六建廠時由青島國棉四廠支援來的。經過十幾年后,人員老化、技術人才奇缺,生產難以支撐。而電視大學的開辦也啟發了紡織廠領導,決心通過辦電大班培養本廠職工。而這一任務,就交給了時任廠子弟小學校長崔學理。
1979年9月,惠民地區第一個電大學習班正式建立,當年北鎮紡織廠共有四十多名職工報名參考,最終錄取了三十名。三年學習結束后,三十名學員全部通過了省電大統一考試,得到了畢業文憑。他們之后也都脫離了原先的工人崗位,進入了技術和管理崗位。
首屆電大班“一炮打響”,辦出了成效。1982年,第二屆電大班繼續招收了三十名學員。 當時惠民地區紡織局局長石書祥預見到紡織產業將在惠民地區有更大的發展。但是,技術力量的短缺,將是最大的關建。所以他決心在本地區辦一所學校,培養一批能留得住的專業人才。
經紡織局黨委研究,決定將原計劃蓋公司員工宿舍的四十多萬資金,用來建一所職工中專學校,位置選在黃河四路以北、渤海三路以西,占地面積為40余畝。學校從1982年開始籌建,當年就建了兩排平房作為職工宿舍,又爭分奪秒建教學樓。1983年7月份,一棟一千多平米的大樓竣工,保證了9月份學校順利開學。經地委批準,學校定名為“惠民地區紡織職工中等專業學?!?,劉明齋擔任學校書記,崔學理任校長。
紡織職工中專在輝煌之后遇困境,為轉型改為普通中專,面向社會招生
紡織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一開學,即把北紡第二屆電大班全體學員和教學班子并到了學校中來。首批學員有八十名,分紡、織兩個專業學習。從全國看,當時紡織行業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不少地方都辦了職工中專學校,但是惠民地區紡織中專是辦得較早的一所。而且由于師資力量雄厚,制度比較健全,一起步就比較正規。第一學年結束時,就被評為全國紡織系統辦學先進單位,授予了一面先進錦旗。
后來的辦學中,學校規模越來越大,繼紡、織專業后,又陸續增開了空調專業、染整專業、服裝專業等,開建了實習工廠,增添了不少紡織實驗儀器和設備,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做到了緊密結合?!霸谥蟮慕虒W中,我們發現不少紡織廠的領導和業務骨干都有求學欲望。但因為工作原因無法抽身。所以學校成立了業余班,晚上開課,這樣使他們工作、學習兩不誤?!贝迣W理告訴記者。再以后,為了使離校遠的工廠和參加工廠三班生產的職工能夠參加學習,學校又把業余班“辦到工廠里”,職工下班就地學習,讓全市上千在職職工有了學習機會,滿足了學習欲望。
在八十年代中期,學校的辦學影響力可以說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多次被中紡部評為辦學先進單位,連續得到了三面錦旗。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惠民地區的紡織業生產,出現了低潮。不少工廠企業出現了減產減員現象,有的小廠甚至停產倒閉,致使學校出現了招生困難的局面。
與此同時,惠民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在紡織業生產的帶動下,陸續興起了機械制造、化工、民用建筑等行業,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這種新的歷史形勢下,學校領導班子最后決定:改變學校性質,由職工中專改為普通中專,由工廠招生改為社會招生,為地區的多項產業生產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為地區工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學校領導經過寫申請、打報告、找地委、跑省廳,1990年經省政府批準,“濱州工業學?!闭匠闪?,結束了濱州地區無工科中專的歷史。崔學理為學校黨委書記,朱寶德為校長。1990年秋季,學校正式面向社會招生。
學校走出了張紅霞、王利民、王紅星等領軍人物,極大地支援了濱州紡織工業發展
為滿足普通中專的辦學需求,新的教學辦公大樓破土動工。隨后,學校又蓋了回字形集教學、實驗、閱讀于一體的綜合樓重慶市紡織局職工中專;1994年,第二棟職工宿舍樓落成;1995新建了圖書館樓、單身教師宿舍樓和第三棟教職工宿舍樓。學校幾乎是一年一棟樓,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滿足了教學、辦公、住房和開展校園文化的需求。
要建高水平的學校,必須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為了迅速提升師資力量,學校求賢若渴、廣納人才,從1990年起,在短短三年內,就引進了十幾位文革前畢業的優秀教師,陸續招聘了一大批優秀年青教師,迅速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大量引進優秀教師的同時,學校還選送部分老師到同濟大學、華東紡織大學脫產深造,并還開展了“以老帶新”“拜師帶徒”活動。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連續幾年的努力,教師隊伍已達50多人,高、中級職稱60%以上,有效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
而在學校從電大班到紡織中專再到工業學校的發展歷程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如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霞、華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利民、濱州亞光毛巾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紅星和東方地毯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旗等等。他們如今在濱州均已是大名鼎鼎,成為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撐起了濱州紡織工業的“半壁江山”。
經過十年發展,至合并前,工校已擁有在校生一千多人,教職工一百二十多名,開設專業十幾個,成為規模適度、專業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富有蓬勃朝氣的濱州地區唯一一所工業人才的搖籃。
“當時農村的孩子進了學校,畢業后都會走進工廠,實現一家人的脫貧。事實上,這所學校真正改變了無數農村孩子的命運?!贝迣W理說。從1990年到2002年的十余年間,學校培養了3000余名畢業生,在支援濱州紡織工業發展、輸送大批紡織工業人才的同時,讓學生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