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慶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重慶市“職引未來”職業指導活動走進南川區西城街道辦事處龍濟橋社區。當天重慶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8家用工單位提供230余個崗位重慶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200余名社區群眾前來參加了職業指導咨詢重慶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接受職業指導服務。
“我們特意把社區作為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主要陣地?!笔腥肆ι绫>窒嚓P負責人說。
為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相結合重慶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今年以來,我市人力社保部門聚焦就業“一生一困”民生實事,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困難群眾就業工作。
數據顯示,我市2021屆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24.2萬人,比2020屆增加了0.6萬人,增幅為2.6%,截至目前,全市普通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1.3%,高于去年同期,提前完成年底就業率90%的目標任務。今年1至9月,全市新登記就業困難人員15.1萬名,截至9月底,全市幫扶困難人員就業9.8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8萬人(人社部下達)的123.6%,進度居全國前五。
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 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剛剛從重慶理工大學畢業的胡心雨,在校期間便已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她與6位伙伴一起創建起“牧童游平臺”,為民宿、山莊、農場等經營者提供一站式數字化經營解決方案。
“2018年,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們便針對鄉村旅游的市場痛點,探討如何用科技和服務讓中國鄉村更美好?!焙挠旮嬖V重慶日報記者,在隨后的一年半時間里,大家全年無休,早上7點起床就跑市場、跑鄉村,凌晨兩三點才回到辦公室休息。
走訪數十個村莊,不斷進行市場調研,他們在培育導師的指導下,決定打造一個專業化服務鄉村旅游市場的產業生態鏈平臺,即“牧童游”平臺。
這個想法,同樣也得到了學校以及就業指導部門的大力支持。
胡心雨說,2019年剛起步時,他們參與了重慶市大學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優創優幫”活動,得到了創業導師、重慶云日產業集團董事長黃子華的大力支持。在導師的幫助下,團隊收獲了大量的市場資源,也讓他們對于鄉村旅游以及鄉村振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與此同時,巴南區人力社保部門在得知他們正在打造“牧童游”平臺后,也主動為其開展創業指導,并提供免費創業工位。
胡心雨介紹,他們目前就在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開展工作,中心不僅免了一到兩年的租金,還積極幫助其對接政府相關部門,方便他們及時了解最新政策。
人社部門的幫助,讓胡心雨這樣的高校畢業生一下子擁有了資源、交流以及合作三大平臺。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創業比賽,他們也有機會結識到更多優秀的項目,并通過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最終促成了合作。
如今,“牧童游”平臺已經匯聚成為一個30余人的團隊,在重慶市鄉村旅游商戶數量上位居第一。斬獲了40余個創新創業類榮譽,收獲4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自研互聯網產品8項,并成為市鄉村旅游協會、市農家樂產業協會、市民宿產業協會等行業協會的副會長單位。同時,他們在多個貧困村開辦創業富民培訓班,助力1148個扶貧項目增收300多萬元,帶動貧困戶就業2000余人。
聚資源放政策 促高校畢業生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人力社保部門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和困難人員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聚合資源、打捆政策、精準服務、持續接力,幫助“一生一困”人員積極就業創業。
高校畢業生是就業重點群體中的重中之重。圍繞大學生就業,我市人力社保部門以“暖心助航、就創青春”為主題,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為高校畢業生量身定制政策宣傳落實、崗位精準推送、專場招聘對接等10大服務舉措。開展“就在山城·渝創渝新”宣傳活動,進校園、進企業、進園區、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今年累計落實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社保補貼、求職創業補貼、培訓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近1億元,惠及6萬高校畢業生。
同時,對3.88萬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建立實名制臺賬,做到登記到位、聯系到位,及時納入服務體系,并按就業、失業、暫無就業意愿等類型分類造冊,因人施策制定幫扶方案,提供“一對一”服務。
在創新服務模式方面,每周星期五下午3點到4點,定時舉辦“重慶英才·職等您來”直播招聘,集中發布就業崗位,高校畢業生通過手機就可看直播、投簡歷、視頻面試、網上簽約;每周舉辦“大創慧谷·直播周三”活動,為高校畢業生解讀就業創業政策,推送就業崗位,開展就業指導。
“5個1”幫扶舉措 保障困難群眾就業
家住沙坪壩的退捕漁民陳在友今年51歲,2017年,在領取退捕補償款后,他一直在家務農,偶爾打打零工,收入有限,生活較拮據。
“我沒有一技之長,但很希望能找一份與漁業相關的工作?!?019年,在面對沙坪壩區人力社保局的一次電話回訪時,老陳提出了自己的就業意愿。
通過實地走訪與調查,該區人力社保局將他的相關信息向區農委做了通報。當了解到區農委正準備將執法船看管業務外包給勞務公司時,區人力社保局立即進行溝通協調,把陳在友返聘回來從事這項工作。
經過轉崗培訓,老陳順利入了職。在人社部門的幫助下,他從沒有一技之長的“捕魚人”變成了專業的“護魚人”。陳在友說,2019年11月正式上崗以來,他每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同時他的妻子也決定報名參加月嫂技能培訓,準備從事月嫂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穩住困難群體,就守住了就業“基本盤”。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困難人員普遍存在的學歷低、技能低、年齡大等問題,落實“5個1”幫扶舉措。
一是上一次門,對未就業的困難人員開展上門走訪,“面對面”了解未就業的原因,掌握其就業創業意愿、技術技能水平、培訓提升需求等情況,做到就業狀態清、服務需求準。
二是建一本賬,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困難人員,建立就業幫扶臺賬,制定“一人一策”幫扶方案,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政策宣傳、職業指導、技能培訓以及創業扶持。
三是送一批崗,根據困難人員特點,分類篩選用人單位,精準推送就業崗位信息,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渠道,組織開展行業、企業輪換的動態專場招聘1000余場次,促進供需對接匹配,確保每個區縣線上招聘天天有、線下招聘周周有,持續提供就業機會。
四是發一張券,通過電子社??ㄏ蛴信嘤栃枨蟮睦щy人員發一張職業培訓卷,圍繞我市急需緊缺工種和新職業,加大對困難人員的技能培訓力度,實現由“培訓找人”向“人選培訓”轉變。今年1—9月,全市累計培訓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47萬人次。
五是托一批底,動員經營業績好、社會責任感強的用人單位拿出有保障、無年齡限制、無技能要求、無學歷門檻的職位,對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進行托底安置。今年1—9月,全市公益性崗位新安置1.5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