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在一線工作的溫艷才
前不久重慶萬州中專有哪些專業適合女生,一部《鐵路典藏》的出爐震動了收藏界。書中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成百上千張新中國鐵路建設時期各個鐵路院校的畢業證書重慶萬州中專有哪些專業適合女生,一份份珍貴難覓的史料喚起人們對那個激蕩歲月的記憶重慶萬州中專有哪些專業適合女生,引發了廣大讀者的共鳴。
彼時彼刻,中鐵三局的溫艷才正在河南鄭州指揮防汛搶險,還無暇顧及自己編著的“典藏”走紅了。直到隴海線黑石關段的險情排除,他才顧上翻看消息。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不少讀者留言表示,從他的集藏中感受到老一輩鐵路人對鐵路事業的熱愛,更為祖國感到自豪。
作為一名70后,溫艷才覺得自己很幸運,能一直奮戰在鐵路一線,還一腳邁進了鐵路收藏的大門。工作之余,他花30年時間收藏了自清末以來的各種鐵路票證5萬余張,其中有近萬張鐵路院校的畢業證書、文憑、獎狀,填補這一系列的集藏空白,見證了新中國鐵路文化發展的歷史。
投身鐵路建設,癡迷各類集藏
1970年,溫艷才出生在黑龍江省肇東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滿了六歲家里就送他去上鐵路小學。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冷,他得要出去撿牛糞,然后把牛糞挑到學校,登記之后倒進專門的一個大池子里,就算交了一學期的學費。在東北上了一年小學之后,隨著父親工作調動,他們全家遷居到太原。
溫艷才現在還記憶猶新,剛到太原時啥都沒有,全家住的是帳篷。他上的鐵路小學也是流動式的,每天自己從家里拿個小板凳,在活動板房里上學?!爸钡桨宋迥晡疑铣踔辛?,才算有了正兒八經的學校,有教室有樓房,還是四層樓,我們去操場勞動,挖土整地,可高興了?!?/p>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集郵集幣集報在社會上非常流行。出于好奇,溫艷才上小學就開始集報,“想弄懂到底怎么回事?!币粊矶?,他漸漸喜歡上了收藏,收集報紙、雜志、獎章、像章,成了課余最大的樂趣,“一直到中學,我記得《遼寧青年》《半月談》每期必藏?!?/p>
回憶往事,溫艷才頗有點自豪,他上學時還利用課余時間擺了個小書攤兒,“往那兒一蹲,花兩分錢看本小人書?!焙髞砗枚嗳四脰|西來小書攤跟他交流,“那時候我集了老多的報頭?!睍r間長了,在太原市南城區鐵路家屬區,玩收藏的人都知道他的小書攤兒。不過他也反思,覺得當時為了集郵真有點“瘋狂”,一有時間就去機關單位的信箱里翻找新寄來的信件,爭著送信,有時主人不在,就偷偷把郵票揭下來,然后把信還給人家,“當時都那樣,現在看其實不道德?!?/p>
溫艷才讀書的時候,上中專是一個特別受青睞的人生路徑,當時中專的錄取分數線甚至比高考的錄取分數線還要高。特別是中專包分配工作,能到鐵路上班絕對是被大家羨慕和向往的,端上“鐵飯碗”意味著既穩定,待遇又好。在這樣的氛圍下,他初三那年狠狠苦學了一番,如愿考上了哈爾濱鐵路工程學校,家里人特別開心。他記得裝行李用的小木箱,還是上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的二伯親手給他打的。
1991年畢業時,溫艷才被定向分配到集通線,去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察哈爾右翼后旗賁紅鄉,那里是家喻戶曉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的發生地。剛參加工作的興奮勁還沒過,惡劣的自然環境就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切身體會到老百姓說的“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是啥滋味。他們駐地的土坯房,春天刮的黃風一上來,眼看著大風吹得石頭滿地亂滾;冬天刮的白毛風能讓人在暴風雪里迷了路,而且那個雪凍上以后比冰還要硬。
溫艷才唯有苦中作樂,那時候他正好對古錢幣特別感興趣,于是重拾少時的收藏愛好。在內蒙古的偏遠村莊,他沒事就騎個自行車到村里走家串戶去收古錢幣。那時候大家都很窮,村里家家戶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也特別淳樸,不管認不認識,進門都挺熱情,“我那時候‘三分錢一個小的,五分錢一個大的’收了很多古錢幣。趕到飯點了就在人家里吃了飯再走,拿雙筷子,吃口飯,是很自然的事?!?/p>
就這樣,溫艷才走了全國不少城市鄉村、山川大地。無論他走到哪里,都先去摸清楚當地的舊貨市場,甚至走街串巷時,連收破爛的地方都要停下來看看。一般人搞收藏都把升值、傳家底看得比較重,溫艷才對鐵路有深厚的感情,他就想收一些跟鐵路相關的老物件。剛開始他看好清末民初的鐵路股票債券,他的工資除了吃飯、寄給家里,剩下的錢全都換成了別人眼中沒價值的“廢紙片”,而且樂此不疲。
那些不可復制的苦其實是甜
溫艷才一邊輾轉在各個施工工地,一邊開始慢慢梳理手里積累得越來越多的鐵路畢業證書,比如站在歷史交匯點上的東北大工業時期,比如早期工人階級的肇始之地長辛店,比如改寫歷史的蘭新鐵路……他把它們整理成系列集藏。這個過程中讓他大為感動的是,透過證書看見了中國鐵路建設初期的艱難歲月。
如今溫艷才在濮陽項目部的工程隊有幾百人,有時一個項目干起來,上千人都得聽他指揮。他干活時總是雷厲風行,對自己要求很嚴。開始好多年輕人不太理解,他們說溫總那么愛加班還不覺得累呀!溫艷才心里最清楚,“我認定的東西就會很堅定,絕對不會往后退?!?/p>
溫艷才老想起來過去的經歷,九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后在綠皮車上一住住了十多年,“把車廂中間打通,再加幾個辦公桌,睡的硬板床,在車上連辦公帶住宿,冬天燒爐子,夏天扇風扇?!?/p>
有件小事他一想起來就想笑。1993年修京九線的時候,他們負責從黃村到衡水段的路基,以及鋪軌架橋工作。本來就時間緊任務重,偏偏緊要關頭設備又出了故障,結果進霸州站鋪軌,正常一天的活兒他們干了三天三夜,所有人吃住都在施工現場,晚上就穿著軍大衣睡在路基邊上。當地老百姓第一天看他們在那兒待著,第二天早上起來看還在那兒待著,第三天早晨過來一看,還在那兒,有個老太太發出感嘆,“這幫人太不容易了呀?!?/p>
鋪軌架梁是高危行業,對溫艷才來說,他們進深山里施工就像家常便飯,經常在100多米高的橋墩上架梁,“就跟在云里飄、霧里走一樣,說下雨就下雨,那時很難預料會遇到什么樣的危險,挺過來就挺過來,挺不過來就崩潰了?!边@么多年他感到不止一次在崩潰的邊緣,“必須逼自己練就足夠的抗打壓能力,要不能抗,沒有樂觀向上,根本就不行?!?/p>
年輕人有時喊苦,溫艷才告訴他們像睡在路基邊上這種事根本算不得苦,“修京九線時晚上又冷又困,我跟豬圈里睡了一晚上,當時覺得真熱乎呀,這不哄人,是真事?!苯洑v過資源匱乏的年代,他覺得那些不可復制的苦其實是甜,“現在人一說幾天洗不了澡好像就覺得接受不了,實際上現在的條件簡直好得不能再好了?!?/p>
在架橋鋪軌的一線摸爬滾打30年,除了養成不服輸的堅定個性,溫艷才最感念的是修鐵路給他帶來的榮譽感。他記得2008年修宜萬線(宜昌到萬州)進入利川時,當地土家族的老百姓挑著擔子,挑著水果,挑著肉,專門來歡迎修路的隊伍?!疤貏e是老區,只要我們到一個鎮上,老百姓就會敲鑼打鼓,送羊送豬的,當時就覺得鐵路人是受人愛戴的呀,特別幸福?!?/p>
別看干活要求嚴苛,生活中溫艷才會想方設法給大家找樂趣。他帶著大伙在鋪軌基地旁邊開荒種菜,小菜園也煥發出勃勃生機。收工回來,大家都愿意去看看菜園里小可愛們制造的驚喜,再滿足地吃上一口自己種的綠色蔬菜。
我就努力讓它作為一種文化和文物流傳下來
溫艷才沒想到,一次在深圳的購買經歷,使他的收藏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次他原本奔著鐵路股票債券去跟一個書城的攤主聊,結果倆人越聊越高興,后來攤主拿出一張畢業證書問他喜不喜歡。他當時一看那張證書是民國時期的,用的是厚綿紙,上面毛筆字寫得很漂亮很工整,就順帶買了回去。
收了第一張就有了第二張,溫艷才發現收集鐵路院校的畢業證書竟然讓他產生了種種美好回憶??僧敃r畢業證書、獎狀屬于紙品收藏里一個極小眾的品類,在市面上很少見,而且因為價格便宜沒什么追隨和投入的人,“如果不特意跟攤主打聽,人家不一定會拿出來?!彼€發現,新千年以后鐵路院校相繼在體制改革中剝離出來,鐵路教育領域的文化收藏與研究也不被重視。別人都追逐收藏火車票、站臺票,他滿世界找“畢業證書”,顯得孤獨又尷尬。
這讓溫艷才一度意難平,他覺得鐵路建設之所以現在能這么發達,離不開鐵路院校的畢業生,“遠的不說,像前兩年剛去世的被稱為隧道專家的王夢恕,大家可能對他沒有深入了解,實際上他對鐵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比如西南交大、北方交大、蘭州交大、石家莊鐵道大學、同濟大學等等鐵路院校,每年都培養出來一批批高材生投入到一線,修鐵路不是說光靠體力,還得靠腦力和技術,那都是各門類的鐵路人才組合起來才有的智慧?!?/p>
可實際上,收藏鐵路院校畢業證書宛如大海撈針?!拌F路院校證書屬于重要的個人資料,一般人不會輕易丟棄,無形中也加大了收藏難度?!钡疫\的是,多年積攢的人品使他有一大堆朋友不停地幫助尋找畢業證書,甚至還有不少文物販子都跟他成了朋友,“我就覺得不管到啥時候,不能總看別人的缺點,要把他的優點放大看。而且我不占別人便宜,我原來收鐵路股票債券的時候,很多人還不懂這個市場行情,但我不會黑人家,比如這個東西已經值5000塊錢了,人家賣500,我就實話實說,告訴他500塊錢你賣虧了,我給你1000塊錢,不會忽悠他?!彼凇百I鐵路債券還是把錢留下來買畢業證書”上糾結半天,最后一咬牙,“鐵路股票債券我也玩不動了,所有錢我留下來買畢業證書?!?/p>
即便是玩票,溫艷才覺得也要做到“術業有專攻”。這也暗合他做事的原則,“只要去堅持,肯定有收獲”。有意思的是,發展到后來,不管哪個收藏圈的人都知道他在玩鐵路證書,誰也跟他PK不了。還有人特意找他說,“我家里也有這樣的畢業證書,放你這幫忙研究研究?!币灾劣诘胶髞硎詹厝V為流傳一句話說,“這些證書不管怎么轉,轉來轉去最后都轉到老溫手里”,原來是因為所有的證書轉到溫艷才手里就流不出去了,“我不會再賣它了?!?/p>
溫艷才覺得,任何記載歷史軌跡的收藏都具有特別的意義,越是偏門的、孤冷的、不被熱炒少有利圖的,越考驗收藏者的格局和境界,“我是一個鐵路人,就有這個責任把它們收起來。證書背后的故事我自己窮盡一生也挖掘不完,我就努力讓它作為一種文化和文物流傳下來?!?/p>
花八年時間,尋找出一個人的人生脈絡
畢業證書集藏漸漸被溫艷才整理成一個獨到而豐滿的門類,他開始把重心轉到研究方向上,循著一張張畢業證存留的文化信息,他挖掘每所鐵路院校的歷史沿革,研究鐵路教育對鐵路事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相比大海撈針的收藏,真正研究透這些證書,更是難上加難。譬如說尋找與一個人,或一個學校相關的所有證書,溫艷才就得想方設法查找書籍、搜集資料?!跋裰聊竟こ虒<?、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我手上光是與他相關的書就多達幾十本,有的只有相關的幾句話,我也買回來,更不用說和他相關的資料,浩如煙海?!?/p>
有名頭的人物還相對容易找到背景資料,如何尋找那些默默無聞的人的線索難上加難。溫艷才漸漸摸索出一個思路:如果收藏某個人的大學畢業證書,他就從一個點著手順藤摸瓜——看他是哪個鐵路院校的證書,就琢磨他后來分配在哪兒、有什么工作經歷、能獲什么獎,想辦法把其他階段的證書都補齊,直到退休。
他曾經最長耗費八年時間才收全一個人的畢業書,成為頗為難得的一套藏品:那是一位復姓歐陽的人的調令,調令上有茅以升的簽字。同樣是這個人,他在北大畢業時,正好是茅以升當院長,畢業證書上也有茅以升的簽字。這么難找是怎么找到的?“開始這么有名的院校畢業證書引起我的重視,我想他名校畢業后肯定有發展,就由歐陽這個姓名作線索,后來又陸續收齊他的獎勵、調令等相應的東西,用八年時間,找出了這個人完整的人生脈絡?!?/p>
那種興奮是別的事都比不了的
在挖掘證書背后的故事中,溫艷才別有感觸的是收獲了很多感動。他原本收藏了一批出自20世紀50年代初天水鐵路學校培訓班的履歷表、證明、畢業照等資料。后來研究時才知道,當年天水鐵路學校這批學生為了國家建設,紛紛響應學校號召,沒等拿到畢業證書就義無反顧地走上工作崗位。直到這批學生快到退休年齡,為了證明自己是天水鐵路學校的畢業生,不得不返回頭去,又是開介紹信,又是找證明材料,經歷了一個相當艱辛的過程。溫艷才曾試圖聯系這批畢業生,送還他們材料,但最終沒能實現。他還收藏了一套畢業于解放軍鐵道兵學校的一位老兵的資料,也曾多次尋找這位老兵,想將資料送還給他,但也沒有成功。
像這類的畢業證書,盡管搜集它們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溫艷才始終覺得,收藏不是據為己有,而應該讓藏品變得更有意義,“如果有一天主人找到我,我很樂意無償歸還?!?/p>
最讓溫艷才感慨的是,多年以前他收藏了一些與茅以升先生相關的藏品,像其擔任校長時簽署的畢業證書、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簽署的合同等。2017年他入手了一本《茅以升選集》,上面有先生的落款,贈予人是“賜麟先生”而且是“大鑒”。他不禁心生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大人物能讓先生如此恭敬?一查才知道了不得,原來是著名建筑鋼結構專家陸賜麟先生。于是,他萌生了“能不能找到陸先生的畢業證書”的想法。
沒想到過了兩三年,有個朋友問他:“老溫,有張陸賜麟的畢業證書,你要不要?”哎呀,一直尋尋覓覓的東西,竟然從天而降,到現在溫艷才都記得看到那一卷“寶貝”時的激動心情:“那一卷資料當中,包括陸先生及夫人的畢業證書、結婚證書,品相非常好。我覺得這巧合像是冥冥中注定的緣分。那種興奮不是一般的興奮,是別的事都比不了的?!?/p>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鐵路文化,溫艷才心里一直有個“把鐵路證書收藏編輯出版”的念頭,真到了動筆,對史料的搜尋和考證,對素材和鐵路教育史料的提煉都考驗著他,感到困難重重。彷徨時,向來支持他的好友都告誡他別做這種勞而無功、賠本賺吆喝的事。被潑冷水,反倒激發了溫艷才,他默默從尋找歷史資料、考證歷史事實開啟著書的構思。
當《鐵路典藏》成為中華書庫的一個編碼時,在一線鐵路干了半輩子的溫艷才心情復雜又興奮,他最大的希望是,能以此拋磚引玉,分享自己藏研結合的果實,讓更多人愛上鐵路文化收藏。
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供圖/溫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