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j1jj7"><ruby id="j1jj7"><span id="j1jj7"></span></ruby></listing>
<track id="j1jj7"><ruby id="j1jj7"></ruby></track>
    <pre id="j1jj7"><ruby id="j1jj7"></ruby></pre>

    <noframes id="j1jj7">

    <pre id="j1jj7"><ruby id="j1jj7"></ruby></pre>
    <track id="j1jj7"></track>
    <track id="j1jj7"></track>
      <track id="j1jj7"><strike id="j1jj7"><ol id="j1jj7"></ol></strike></track>
      <address id="j1jj7"><strike id="j1jj7"></strike></address>

      <track id="j1jj7"><strike id="j1jj7"><ol id="j1jj7"></ol></strike></track><track id="j1jj7"><ruby id="j1jj7"></ruby></track>
        <noframes id="j1jj7"><pre id="j1jj7"><strike id="j1jj7"></strike></pre>

        <big id="j1jj7"></big><track id="j1jj7"><strike id="j1jj7"><rp id="j1jj7"></rp></strike></track>
          <track id="j1jj7"><strike id="j1jj7"><ol id="j1jj7"></ol></strike></track>
            您的位置 首頁 職高專業

            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15年中專畢業什么時候考護士)

            由五.四運動先鋒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毛澤東“驅張運動”的摯友匡互生牽頭創立的上海立達學園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因辦學理念先進,得…

            由五.四運動先鋒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毛澤東“驅張運動”的摯友匡互生牽頭創立的上海立達學園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因辦學理念先進,得到孫中山、宋慶齡及大批教育界、文化界名人支持,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立達”。

            ?位于松匯西路1260號的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立達中學,前身為立達學園,建于民國14年。

            但1932年1.28和1937年8.13,校園兩次被日軍炸毀,校長陶載良后來被登報通緝。經重慶國民政府批準遷川而校址難選,幸遇在上海江灣讀高中求學的隆昌人余自銘,秉承始遷祖及歷代祖重讀與樂善好施,可容1000人學習的祖傳老宅并負責10年修葺粉刷,每年只收10元租金,引入立達學園內遷隆昌西南郊胡家壩辦學。

            隆昌古湖街道上游村15組------立達學園抗戰辦學地今貌

            首招高中,男女同校,德智體美勞共育,首期超50%報考者上大學??箲饎倮⑦_學園遷回上海,其在隆昌的影響逐漸淡薄。但2004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吳啟迪作出指示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立達學園是一個文化資源,值得挖掘。

            武有黃埔 文有立達

            上海地方志松江教育志記載立達學園是“1925年2月由匡互生、陶載良、劉薰宇、豐子愷、朱光潛五人共同創辦”,“主要創辦人匡互生先生是五四運動的先行者,是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實踐家,他會同上海文化界朋友胡愈之、夏衍等人組成立達學會,強調身教力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教育宗旨;‘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會,促進文化’,主張愛的教育并重視人格教育、感化教育。曾在立達學園任教的名師有匡互生、陶載良、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潛、李叔同、呂驥、夏衍、葉圣陶、陳望道、沈雁冰、許杰、劉大白、鄭振鐸、周裕同、胡愈之、楚圖南、吳朗西、畢修勺、劉薰宇、章克標、錢君訇、關良、陳抱一、陳之佛、白采,魯迅也曾兩次為立達師生講演?!?/p>

            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15年中專畢業什么時候考護士)  第1張

            立達學園創始人之一匡互生先生

            限于字數和篇幅,該志沒有記載創辦得到的高檔次支持和經費的極度窘迫,創辦者們主要懷抱著“教育救人”、“教育救國”的時代使命感,快速創辦成功等。而創辦80周年紀念校史則詳細記載了匡互生在《立達、立達學會、立達季刊、立達中學、立達學園》一文中的這樣描述:立達的創始者,大都在公立私立的中等學校做過教員,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覺得那種學校里的教育,缺陷太多了,但是要改革也無從改革起……他們又確信所謂理想的教育,非在自己創辦的學校中決不能試驗的……為求理想的教育,于是集合同志來創辦立達中學。

            立達學園立達學園創始人之一校長-----陶載良先生92歲時留影

            校史還記載立達半月刊說明立達創辦的動機:堅信腐敗的教育不能解決糾紛的政治;糾紛的政治,更不能改良腐敗的教育;倘若我們還不及早從依賴官辦教育的迷夢中警醒,將來病根已固,恐至于無藥可醫的地步了。所以我們決計脫離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實現教育理想。因此這個學?!⑦_的辦起來,既不是受了官廳的委派,也不是受了某資本家的資助,完全由現在當其事的人本了自己的意志,為滿足自己的要求的努力。

            立達學園創始人之一豐子愷

            校史概要記載立達創辦的過程:二月二十五日開學,三月二日開課。立達的創辦,最初的同志不過三人;自決定創辦以至開校,為時不過四十余天;開辦經費不過捐款百余元,借款五百元,但是所以能夠成立是完全由于同志的增加,和各同志的自愿的協作、理想的要求、堅強的意志。

            立達學園創始人之一劉薰宇

            校史載其捐款百余元包括經時任教育總長的易培基介紹,匡互生去天津向總統黎元洪募捐,僅得20元?;鼐┖笥蓢顸h元老吳稚暉和易培基陪同去協和醫院看望孫中山和宋慶齡,孫中山慨允捐助600元,不久孫中山逝世,此筆捐款未收。在京另向北京高師老師黎錦熙募得60元。為了籌集辦學經費,豐子愷賣去了白馬湖畔的“小楊柳屋”,約得700余元。辦學經費如此短缺,除了十數人經常住校任教并維持校務外,其余都是走教,多數只領生活費,走教的連車費也自己負擔,基本上都是半盡義務的。生活來源,大都依靠其他方面收入,如寫點稿子或到其他大、中學校兼課。但是學生繳費不高,家境困難的還減免一部分。

            立達學園創始人之一朱光潛先生

            立達學園才俊紛至,名士薈萃,除了上述名師,校史還記載周建人、周為群、沈仲九等教育文化名流紛紛加盟,巴金也與立達學園建立了密切的學術往來。留歐歸來的徐悲鴻、馬思聰以及年輕詩人臧克家都先后前來授課。爾后“立達學會”成立,當時的中央教育總長易培基等一批文化名流加入了學會。在后來的不同時期,其他的學者、社會名流以及國民黨的許多元老如陶行知、邵力子、杜月笙、吳稚輝、胡宗南、沈尹默、李石曾等先后成為立達學園校董會的董事??紫槲跻苍鴵涡6瓡亩麻L。校歌由李叔同作詞。立達學園數年間即與黃埔軍校齊名,并同稱為“文武雙雄”,當時即有“武有黃埔,文有立達”的說法??梢哉f,“立達學園”作為一所基礎教育的學校,其影響在現代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深刻影響了數十年間的中國教育。

            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15年中專畢業什么時候考護士)  第2張

            在立達任過教周建人先生

            1925年7月 在江灣租地筑立達路自建校舍,約需借款三萬元,辦法是先將未建成的校舍抵押得款一萬五千元,其余一半均由立達同人工資墊支還債,每個教師只拿二十元生活費。由于全體同仁悉心努力,艱辛備嘗亦無怨言,數年后債務還清,從而學校日趨興旺。教育的自由風氣,聞名滬上,求學者越來越多,學校事業迅速發展,這與團結精神是息息相關的。此后,復旦、立達、勞大被稱為“江灣三雄”。1930年2月,匡互生在朋友的幫助下,在上海南翔附近的柴塘村,找到整片地皮180畝,組成合作農場。學校向農場租用土地,后移遷農村教育科于此。農村教育科開辟了農場、雞場和蜂場等,提倡工教合一,半工半讀。更可貴的是,立達學園所提倡的勞動,并不是僅僅為勞動而勞動,旨趣在于通過勞動,用刻苦耐勞去培養一種意力,并能在勞動中領略創造的快慰,最終求“工學合一”,實現改造農民,改造農村的愿望。此段也摘自校史。

            在立達任過教陳望道先生

            關于立達學園的迅速發展,松江教育志記載立達學園“前身為上海市立達初級中學,原址在上海虹口區老靶子路(武進路),旋即遷往上海小西門黃家闕路;同年7月覓江灣新市路與車站路附近自建校舍,更名立達學園。學園設高中、初中與藝術專門部,學園行政組織為‘行政委員會’,匡互生為主席;學園由導師、教師、職員和學生四個部分組成,地位同等。1926年,藝術專門部改稱文藝院,內分中國文學系及美術系。1928年6月,文藝院停辦,中學部開辟農場,從事養蜂、養雞及園藝。1929年8月又添設農村教育科。1930年8月,高中文理科合并為普通科,農村教育科遷至南翔柴塘?!币幠T桨l壯大。建校65周年紀念冊附錄(一)立達學會的會員共五十一人(本文略),常務委員九人:夏丐尊、匡互生、劉薰宇、陶載良、豐子愷、陳子佛、袁紹先、練為章、錢夢渭。

            在立達任過教葉圣陶先生

            日本侵略 被迫西遷

            對此松江教育志簡略記載為:1932年1月,日軍入侵淞滬,學園兩部相繼遭毀,4月基本恢復;9月南翔分部添設小學部。1933年4月,匡互生逝世,立達同仁公推陶載良為行政委員會主席。1936年5月,南翔分部遷至柴塘東南處購地20余畝新建校舍。1937年8月,江灣、南翔兩部又被日機炸毀,學校暫棲租界,設高中、初中兩部。1937—1940年,學園兩部均重淪為戰區。1938年夏,立達學園師生開展護校斗爭,與兄弟學校聯合登報聲明拒絕向敵偽政權登記。

            在立達任過教的鄭振鐸先生

            以下各段均摘自校史,顯然更為詳細。先概述如下: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滬戰役,江灣立達學園遭重創,立達學園在淞滬化為廢墟。江灣淪為戰區,校舍被敵機大炮轟毀幾及十分之六,以致學園所殘有的一切器物被竊一空,被爛情形,莫可名狀。不僅于此,學園南翔分部高中農村教育科,受戰爭之災,其慘狀與江灣總部無異??傆嬃⑦_學園在淞滬戰爭中所受的直接損失在十五萬元左右,而間接損失尚未計及。

            在立達任過教的朱自清先生

            再詳載農場的雞場、蜂場、制造場和園藝四部及農村教育科的損失,由于這涉及立達學園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這里基本全文引用:“一二八”以前,本學園有高中初中兩部和農場一所。高中部分普通和農村教育兩科。初中部及高中普通科設于江灣,高中農村教育設于南翔。兩處共有價值六萬余元的校舍和三萬余元的設備。農場分雞場、蜂場、制造場和園藝四部。除蜂場設于嘉興濮院外,余均設于江灣。雞場有血統記錄可查而價值在萬元以上的各種種雞三百余只;有價值萬余元的產卵雞七百余只;有價值三千余元的雛雞八百余只,有價值一萬五千余元的大小雞舍五十余間;有價值二千余元的鉛絲籬網六千余碼;有價值三千余元的各種機器及其他設備。蜂場有價值三千余元的種蜂百余箱;有價值千余元的巢脾七百余塊;有價值數百元的養蜂用具若干種。制造場有價值三千余元的各種機器和器具百數十件;有價值一萬六千余元的巢礎七千余磅;有價值六百余元的純蜜一千余瓶。園藝部有大小水蜜桃千余株,花卉數十種,蔬菜十余畝。農村教育科學生更有價值四千余元的大小雞舍五間;有價值在九千元以上的種雞產卵六百余只;有價值五百余元的種蜂二十箱;有價值在五百元以上的養蜂養雞用具及其他農具若干種。就前年度的成績及去年度的預算比較來說:農場本年至少可獲純利萬二千元;農教學生每人每月至少可生利三十元。這就是本學園在受災以前物質方面一點微小的基礎和發展方面一種可能的希望。

            在立達任過教的夏丐尊先生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后,日寇挑釁并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江灣重新淪為戰場,當時正值暑期學校放假,總部校舍先遭炮彈炸彈毀沒;中國軍隊撤退后,南翔分部同受厄運被覆滅。這次災難,使學校元氣喪盡,綜計學園所受損失達二十余萬元,而精神上之損失,更難數計。要像上次淞滬戰爭后那樣來恢復舊貌,實為幻想。

            立達學園不得已連續改變臨時校舍,招生開學通告剛宣布高中部農村教育科暫停,10月1日開學,臨時校舍在上海小沙渡路(西康路)海防路僑光中學內,自10月1日起遷入辦公。膳宿自理。僅隔四天,申報又刊載:立達學園招生開學并更改校址通告:10月11日起上課,臨時校舍改在上海勞勃生路(長壽路)大自鳴鐘東首自強小學內,十六路無軌電車直達校門。到1938年2月,校址改為派克路(今為黃河路)愛文義路(北京西路)口,國際飯店北首,已兼收寄宿生。高中部則設在靜安寺附近所租房屋。

            魯迅先生曾到立達學園演講

            就這樣,陶載良帶著師生避入租界繼續開課。同時不顧危險,邀請共產黨人惲代英來立達演講。后因上海敵偽囂張,情勢日非。1938年夏與兄弟學校聯合登報聲明拒絕向敵偽政權登記。后來中華日報登載通輯陶載良,滬地學園本部仍于艱苦環境中辦理。經與葉圣陶、豐子愷等校董商量,為策萬一計,決于內地籌設分校,陶遂于1940年初秘密轉道香港后抵重慶, 經年余之奔走籌劃,承各方相助,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壩為分校校址,稱“上海立達學園中學部隆昌分?!保箲饡r唯一內遷的中學校),1941年2月招生,開始“隆昌立達”時期。

            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15年中專畢業什么時候考護士)  第3張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寇進占上海租界。高三級學生不愿受日寇的奴化教育,決定停課。1942年2月17日,決定將未畢業的高三學生組成速成班,借某工場樓上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秘密上課,之后立達學園上海本部暫行結束。

            隆昌余氏 慷慨租房

            松江教育志對勘定隆昌及6年辦學記載十分簡略:1937—1940年,學園兩部均重淪為戰區。為求學園不致天折,1941年2月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壩為校址,招生開學,設高級中學部與高級農藝科及園藝科。1942年底添設初中部??箲饎倮蟮牡诙?,隆昌立達結束課業,欲返滬復校。

            校史記載總體稍詳,但是,陶載良達到重慶后,究竟得到重慶政府多大的支持?得到隆昌人民怎樣的歡迎?前者稍有披露:“通過關系,向全國救濟總署獲得十萬元贊助款,以及校董杜月笙三千元捐助,而孔祥熙分文未出”,“又在孔祥熙、吳稚暉、陶行知、許世英、牛沛江等的支持下,遷校四川”。后者未置一詞,只是一句“經年余之奔走籌劃,承各方相助,1940年開始,勘定四川隆昌胡家壩為分校校址”,值得深入考究。隆昌雖然在成渝公路近中點,但距省城成都和陪都重慶在當時難以乘坐汽車的條件下,大體各需要5天左右,時間不可謂不長,如校董豐子愷1945年從重慶到隆昌參加立達學園二十周年紀念,舉辦畫展籌集經費,以資助立達辦學,乘坐的汽車真是“老牛拉破車”,前后拖了近十天時間。而且隆昌全縣和縣城人口都是老成渝公路沿線最少的,提供的高初中生源都不多。年余時間,陶載良不可能不考察更多的市縣,不可能不思考招生來源。何以勘定隆昌?松江教育志和校史兩者都未能給出過程和理由。

            現存隆昌立達壁畫

            幸好隆昌政協文史委員會趙嘉禎先生曾于1941年8月起就讀立達學園,于1983年撰寫了《解放前隆昌教育界的一支異軍——記四十年代在隆昌辦學的上海市私立立達學園》,發表于隆昌政協文史資料第三輯。趙先生在文末聲明:“本文主要取材于陶載良先生和王群英先生所提供的資料,還參考了一些現在隆昌的當年立達高初中同學、職員、工人的筆談和口述”。在該聲明之前還記載“近得陶載良先生來信,中謂:‘……遲復原因’……”展示了脫稿前夕還和陶校長有信件交流,按理應該是寄去該文征求陶校長意見吧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聯系到松江教育志和校史對勘定隆昌都只寥寥數語、語焉不詳,可見該文的史料價值絕對不容小覷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

            該文明確記載:陶載良充分利用老同學老朋友的關系,結識更多支持內遷辦學的新朋友,并盡可能發展為新校董;多次向相關負責人要求留在重慶籌辦四川立達學園,得到允許;向全國救濟總體署求援獲得救濟款法幣十萬元;拜會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請求支持;拜會時任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請求捐款……而關于勘定隆昌,該文記載“校董之一的財政部稅務司司長高秉坊說:‘隆昌縣城外胡家壩有一所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可以作為校舍,不妨去看看?!蛰d良聞之甚喜,即由重慶到隆昌,去城南八華里的胡家壩,與余姓房主商定每年租金十元,負責修葺粉刷十年,于是確定了校址?!闭嬲悄暧嘤宄砂卓疾?,一朝隆昌速定音!

            現存隆昌立達壁畫

            在物價高漲的抗戰中期的1940年,可作校舍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還負責修葺粉刷,每年租金僅僅10元!相當于每月租金兩斤米!因為據1995年隆昌縣志96頁記載:“民國29年(即1940年)4月2日,每石米價漲至60余元,米市無米出售,縣民發生米荒?!?石米重量為150斤,賣60余元,則每斤米約0.4 元。該房每年租金10元,最多可買25斤米!其358~360頁又記載:“民國29年,因物價高漲,省政府規定,按公教人員的不同職務,每月發給20、15、4元的生活補貼費?!比绻话憬處熋吭卵a貼15元,則可租該房1年半!而且之后物價飛漲,因此,這真正難以否定是象征性收租金!同時難以否定這是陶載良馬上勘定隆昌的根本原因!而且難以否定余姓房主這慷慨的承諾真正可與同年宜賓李莊向同濟大學發出的相邀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異曲同功,足相媲美!由于該房主分外低調,如果不是陶校長有所記載,趙嘉禎先生遵囑載入該文,則隆昌民眾對立達學園之最大歡迎支持將永難被世人所知!陶后文載1947年復校上海未可,到松江以月租五石即750斤米租房乃后話。

            這沒有記載名字的“余姓房主”是誰?他以自己的大智慧為隆昌民眾引入名震全國的立達學園,在隆昌教育史上創立八項新記錄,更讓隆昌在全國抗戰教育史上占據一席之地!怎能聽任他永遠埋名?終于,2017年3月新修的《隆昌余氏三修族譜》173頁第二行記載:“胡家壩房屋曾租與上海著名的立達學園辦初高中,初步考證應該是自銘所為,詳見本譜《余昂公傳》?!眱赡甓鄟?,結合當初的初步考證和之后的綜合考證,應該確定是余自銘。概述如下:1.研究隆昌余氏1936年二修譜,沒記載個人出生與生長地,一般不記載效力桑梓之事,哪怕縣志牌坊有記載,故使相關考證很難。2.二修譜記載心樂撫其弟心靈子自銘為嗣,自銘成為汝彰公長房長孫。心樂逝世后自銘成為房主。3.2016年原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藍廷浩等考察胡家壩,調查92歲老人知學園遺址為余氏所有,請正在三修余氏族譜的廣琪查證。琪詢問與自銘夫婦深交幾十年,79歲還為自銘手抄二修譜的母親即自烱妻廖興媛,知道自銘出生生長于胡家壩,后繼承祖業等,自稱明豐號。4.1936年二修族譜時,自銘擔任調查,并手繪隆昌余氏自粵入蜀瓜瓞圖,將自己生平中上海法學院法律系“大學博士”這4字改為肄業,肯定了在上海法學院學習。5.三修譜自銘生平由其長子廣倫于2012年底所撰,記載系“上海復旦大學高中畢業,考入上海法學院,‘七七事變’學院內遷,自銘進入四川大學法律系,1939年畢業。任成都地方法院、四川高等法院書記官。后調成都行轅、重慶行轅、西南長官公署任軍法處上校課長。解放后在搬運公司、蔬菜公司工作……2004年病逝,享年90歲?!?.后來廣倫說“聽爸媽說過還有明豐號,1949年后他們都沒有詳細談家鄉隆昌的事,解放前家里富裕不是好事,在那些年代那敢標榜那些事情?!边@是否是自銘平生低調、不事顯擺而能頤養天年的原因?7.該生產隊老隊長薛運鴻說,聽老人擺過兩家是稱明豐號、華光號,60年代他們余家的香火被人偷去賣了。8.隆昌余氏三修譜的初步考證因近400本族譜被族人收藏而公示兩年多;藍廷浩、楊玉才、李茂江接受四川日報、內江日報記者采訪,將立達學園遺址稱為余家大院,稱房主余自銘對立達學園很是了解,答應把房屋租給陶載良辦學等,在搜狐網、四川在線2016年5~6月上網,至今微信容易搜索到,但沒有發現有人提出異議。

            為什么余自銘選擇全力支持上海立達學園遷隆辦學?根據上述信息,一是他到上海就讀復旦大學附屬高中,之后考上位于江灣的上海法學院,而立達學園也位于江灣,就近了解立達學園才俊紛至,名士薈萃,形成先進的辦學思想、進行科學的辦學實踐,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立達”。而1932年特別是1937年兩次被日本炸毀,但絕不屈服于日偽的高壓,1938年夏與兄弟學校聯合登報聲明拒絕向敵偽政權登記。后來中華日報登載通輯校長陶載良,立達學園決定西遷四川,剛好看上了家鄉隆昌自己的百年老宅,自己同樣因為日本侵略不得不從上海轉回四川大學完成學業,相同的悲慘遭遇激起對立達學園的深切同情,而更早在腦中形成的對立達學園的贊譽與向往,更由衷地產生對立達學園的堅決支持!

            二是他優良家風傳揚。雍正四年即1726年,遷隆始祖余汝彰攜3個弟弟從廣東興寧跋涉而來,白手興家生意日隆,兩返興寧接母與遷祖骸骨。手置田業一千四百余石,與子余昂捐監,余昇捐官,建筑南街宗祠暨洞坎下虎形屋基,6個孫子5個監生,到三代購置田業三萬余石。其敦親睦族、耕讀傳家、樂善好施、效力桑梓等客家精神代代相傳,裔孫聲名大震,不斷載入縣志碑坊,初步統計,道光縣志卷11津梁、卷24輸米、卷31節孝、卷36修城修書院等共記載余氏8人,同治縣志卷12古跡、卷16祠廟、卷24輸賑、卷26選舉、仕進、卷29殉難、卷30義舉、31列女、恤嫠、卷40增大年、卷42戎事、武功等共記載余氏57人次,縣城編號為01、05、06、08、09、10、11的7座石牌坊,共記載余氏21人,兩石碑記載2人,總計88人次。其中樂善好施、效力桑梓的如道光縣志卷36記嘉慶6年即1801年時任知縣盛世綺在重修隆昌縣城碑記載“命李學淵、余昂等董其事”。在重建蓮峰書院碑記載“命紳士郭元龍、余千等董其事?!本?4記載嘉慶12年即1807年輸米助賬,“余昂監生捐米80石”,“余汝彰捐米40石”,獲得藩憲和府憲給匾表彰。卷11載嘉慶24年隆橋即南門橋由余大揆率子余繼恩捐資重修,橋兩端建坊。同治縣志卷24載咸豐5年輸賑,余耀、余大經、余繼輝捐錢1000千文。卷30義舉載體仁會:余繼元等倡首募化錢1000余釧放利生息以買火柴施送;棲流所檢驗亭:同治十年余承柱,余爕捐錢買碳在南北棲流所燒火計兩月,救活乞丐無算;施藥局:余爕每年亦施送藥餌無間;義塚會:春牛坪義塚余爕捐置,土地灘義塚余耀捐置。卷31恤嫠會募化首事共108人,含余繼恩、余繼輝、余信芳、余大綱、余繼周、余曰亮、余曰元7人。舒承湜百歲坊(編號008)捐錢的有余承柱、余志洲、余璋、余繼宗、余曰評5人,捐地的有余曰亮和余曰森。呼喚清官德政的3德政坊共刻監修首事等23人,有余大經、余繼元、余爕、余焯、余繼煇、余焜6人。卷42武功載余繼書、余爕、余承柱捐資以保衛縣城。等等。如果能查到1936年縣志,可能有更多的余氏被載入歷史。自銘從小熟悉城墻、書院、南門橋、石碑石牌坊等,天天看到家里懸掛的藩憲和府憲所給匾(薛運鴻隊長說,隊里老會計陳永華分到正堂屋偏房,說屋里的大匾是嘉慶年間的,后不知去向),這些對童年青年的余自銘潛移默化。而且他參與1936年二修族譜,記載家族監生50人等,年齡較大的族人2人黃埔軍校畢業,僅自銘及兩弟到上海南京就讀,深知好學校好老師對學生成才的重要,將立達學園迎入隆昌真正是難得機遇,可遇不可求!至于自銘長子廣倫93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堂姑余心寧及女兒、女婿,堂妹自君夫,還有暫未定宗支的兩位族人,一共7人先后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更多人擔任教授、研究員、正高工等高級與副高級,獲得部、省級大獎,更顯慷慨租房的家族淵源與家國情懷!

            五育并舉 八項之最

            校史記載只相當于概要:1941年2月,“上海市私立立達學園四川分?!痹谒拇〔闪?,招收普高班學生開學,先設高級中學部與高級農藝科及園藝科。秋季招收普高秋季班學生。1942年秋季,乃撤去隆昌分校之名,改用上海原有校名,同時高級農藝科及園藝科暫停招生,添招初中部學生。此后由于教育部指辦,還招收高級農產制造科,屬中專性質,學生享受公費待遇,成績優異者還能被學校吸收為工讀生。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翌年,隆昌立達結束課業,準備返滬復校。據1990年《松江三中前身立達學園建校六十五周年紀念冊》按學期造冊的學生名單 ,內遷隆昌合計招收標明川高(與之前的滬高,之后的松高相區別)9個年級,農科班2個,川初9個年級,共計入學學生1314人。該紀念冊附錄(二)立達學園校董會名單,董事長:孔祥熙 校董:許世英、牛沛江、邵力子、吳稚暉、陶行知、杜月笙、陳筑山、陳瑜清、康澤、李靜齋、李唐洲。注:此校董會系隆昌時期成立。

            1942年以同等學力考入初一班的唐傳英在輯入《隆昌文史資料選輯》的《隆昌立達學園雜記》(以后簡稱唐文,后同)中說:校址在胡家壩余姓大院,鄉人稱為水閣涼亭。那一帶的大院很多,如虎形屋基、蛇形屋基、上壩子、中壩子等,據說多為余姓所建。水閣涼亭大院很大,坐北向南三重堂。房屋的東面、東南面和南面都有花園,用圍墻圍住,有的地方有圖畫和對聯。一座高三層的木結構亭子矗立在東南面花園中,在亭子頂樓能望見200米遠處的隆昌河,自東而西蜿蜒流過。這與余氏族譜的記載和當地民眾的口傳相吻合!如果站在大小洞坎放眼俯視,田土肥美山川秀麗的河壩中,點染著數座清朝中期的百年老宅,你會一下明白陶載良馬上勘定隆昌的第三個原因!

            立達學園行政委員會首任主席是匡互生,他逝世后陶載良繼任主席。當陶把名片遞給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陳說不要稱主席,還是稱校長吧。隆昌立達學園教務主任葉礪夫;訓育主任劉之根,后為陳歷華;總務主任趙明鐸;初中部主任周昌萬(兼任)??倍〔?,陶即電請上海原有教師攜眷來川,原校教師不愿作亡國奴,立遵校長所囑,帶著本校能拿走的資料、設備,甚至農科多年培育的良種雞、鴨、免、羊……,幾千里路跋涉,一路艱辛來到隆昌,繼續他們心中神圣的事業。三個主任及多數教職工均下江人,隆昌人少。葉礪夫、李唐州、李靜齋、胡宇擔教國文;方仁庸、徐月書教數學;陶載良、劉之根教英語;陳歷華教物理;陶載良教化學;茅盾先生表弟陳瑜清教歷史;周昌萬教體育;趙明鐸、馬明篤、邱國榮教農科。李達、陶式唐、陶陰唐、陳金城、武慶熙、陳醒孑、喻銘勛、兼課的成渝路內隆段段長齊劍農等任教何科不詳。職員有王群英、過卓如。招生20多個班,年均3個班,師生比大,與學生經常交流。僅有兩對夫婦,其余都單身。

            德育 學園領導和多數教師經歷了上?!耙欢恕?、“八一三”等事變,帶著國仇家恨,拋棄了上海的繁華生活,離鄉背井千里迢迢來到隆昌辦學。隆昌教師親歷大批川軍奔赴全國抗日前線,全體川人成為抗日的堅強后盾,而兇窮極惡的日本鬼子轟炸了重慶、成都,還轟炸了隆昌等等!全校師生都無比憤恨,愛國抗日教育扎實經常。松江教育志第十五編人物傳略 陶載良記載:1944年夏,愛國將領馮玉祥偕夫人李德全親臨立達隆昌分校參觀并發表講演,并贈送給陶載良親筆書寫的“還我河山”的條幅和核桃一斤,說:“我們一定要收復失去的江山,團結得像核桃一樣堅固?!壁w嘉禎老師專文相似記載后還載有:立達師生組織宣傳隊外出講演,協助募捐。學生自己也踴躍獻金,教師都獻出了半月以上工資,金額計達法幣七十萬元。藍廷浩主任記載馮將軍還在隆昌大操壩親自演講,動員隆昌人民為抗日獻金,全縣共獻金3250萬元,遠超周邊許多縣市。校史記載學園獻金約達50萬元。將軍手書的還我河山條幅被學園師生掛在校園里。這既是立達學園的驕傲,也是隆昌人民的驕傲。

            立達學園多種方式進行校訓教育,該園初中畢業考入重慶清華中學,再上北京大學的華積慶在輯入《隆昌文史資料選輯》的《“立己達人”我做人的準則》中回憶:開學時,陶校長把立達學會創始人葉圣陶、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等諸位先生給學校的題辭(包括校訓“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張貼出來,一下就縮短我和學校的距離”,還特別提起學校請人在磚墻上補寫校訓,十幾個學生圍觀沒有發現問題,走來一個工友一眼看出兩個己寫成了已,讓校訓反反復復銘刻在我的大腦中,成了我一生做人的準則。有的校友回憶起校慶唱校歌,更牢記校訓“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睂W園注重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要求學生在全校集會時上臺講時事,養成自覺關心國家大事,讀書、讀報的好習慣,并且在一些重要關頭,能夠走向社會,面向民眾,勇敢地發表時政講演,提高了民眾的抗日愛國熱情。學園從上海運來大量進步作家的作品,收藏于圖書館中,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目光?!?944年,年僅15歲的藍鴻文考入由滬遷川的上海立達學園讀高中。在此期間,他通過閱讀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的作品,受到進步思想影響。解放區作家艾青、田間的那些熱情似火、充滿號召力、戰斗力的詩歌,更使他受到震撼”,后來成長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新聞屆泰斗人物。

            智育 立達學園從上海來的教師,經過原校先進科學的教育教學的歷練,理解專家學者為學園量身定制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等,熟知自己任教學科的知識體系、教材的重點、難點,積累了豐富的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等經驗。他們學歷不凡、學識淵博、談吐文雅、平等待人,他們親近學生、嚴格要求、啟發討論、培養能力,特別是他們西裝革履,又說普通話,言行舉止常常顯露出上海教師的風貌情調,讓學生深感他們可親可敬,其言傳身教的效果不好都難!當然,對選聘的本地老師,學園領導也會適當培訓,在教育教學中與上海老師共同搭班,逐步理解并熟悉學園的各方面要求,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趙嘉禎老師專文載:教師是高水平的,且要求十分嚴格,學生養成了讀書風氣。校長陶載良兼校醫、還教英語、化學,且能頂任何一門課程,領導是內行,更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41年春季、秋季招收的高中一、二班共44人參加高考,考上大學竟達20多人,升學率百分之五十以上!以致時任樂山武漢大學教務長的朱光潛于1945年將兒子朱陳送隆昌立達就讀。這個全縣首次開辦的高中,肯定刷新了隆昌歷年外出成渝讀高中升大學的記錄!“立達學園”為國家和隆昌人民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許多人在全國、省市名聲在外,更多人成為隆昌各行業骨干。我市教育界頗負盛名的李有物老師系該校高中首屆畢業生,文采書法俱佳,畢業時,由他代表眾生手書畢業記念碑,立于校園水閣涼亭之側,以感謝母校培育之恩。

            1996年重慶三軍醫大護士專業中專(15年中專畢業什么時候考護士)  第4張

            體育 華文憶及:當時隆昌的學校體育課只有籃、排球,沒有別的。立達學園則利用學校前面一條清亮的小河開展游泳活動,還有墊上運動,高年級學生還開展騎馬、射箭運動。學校是養不起馬的,陶校長通過關系,無償借用駐軍馬隊的高騾大馬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唐文回憶:學校還組織學生開展越野渡河接力賽,或組織野營、野餐、郊游等活動,遠的有徒步到內江的。我參加過一次遠足到石燕橋參觀義大煤礦。幾乎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大天井的場地上都有排球賽,吸引了不少觀眾,那時打的是九人排球。趙文記載:由周昌萬訓練出來的籃球校代表隊,縣內無敵手,曾外出與內江沱江中學、自貢蜀光中學比賽,都勝了對方。不難看出,隆昌立達學園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與當時的抗戰愛國教育是緊密聯系的,對學生了解社會,增強集體觀念,增強體質等起到促進作用,乃至推動學生隨時準備為國效力。

            美育 唐文回憶:周末晚上,學校常有晚會,訓導主任劉之根的小提琴,外號“三角扳”的高中某同學的金錢板,學生自排的抗日話劇《兄妹開荒》等都是常見的內容。有時也請來城里演員演出抗日話劇如《法西斯細菌》等。晚上演出,學校點上煤氣燈,周圍的民眾都來觀看,如此生動的愛國宣傳動員,在學生和民眾的心中留下終生難以忘懷的記憶,給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學園為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要求每個學生設計一個立達醬油的商標。華文憶及:陶校長重視學校環境的美化工作,經過改建后的地主莊園,里里外外都粉刷一新。墻上刷有標語口號,每間教室都貼著“肅靜”兩個大字,造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每周周會,教導主任、訓導主任先是站在學生隊伍兩側,司儀宣布周會開始,兩人才邁著矯健的步伐向中央走去,莊嚴、肅穆。學校重視學生的儀表風度。女同學的校服是特制的西式衣裙服,還有帽子,穿起來顯得精神、挺拔。女同學別開生面的校服,對封建勢力來說,更是起著沖刺的作用。陶校長這些措施和做法,不搞形式主義,而是造成一種良好學校氣氛,教育學生振奮、自強、自愛、自重。

            勞動教育 趙嘉禎對立達學園頗具特色,撮其大要分述的第一點,就是勞動教育,大糞主義:學校主張教學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陶載良倡導“大糞主義”,號召學生不怕挑大糞,堅持挑大糞。學校種植了番茄和花菜,是隆昌前所未有的蔬菜品種。喂養了安哥拉長毛兔,意大利來杭雞,北京鴨子和白色大奶羊。建立校辦工廠,設置發酵室造立達醬油。唐文載:我們入學時就被通知每人要準備一把小鋤頭,經常要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學校喂了良種的羊、兔、雞、鴨,栽了良種的一些蔬菜,生產優質的立達醬油,這種結合工農業生產辦學,注意給學生灌輸勞動意識,在當時是很有進步意義的。華文則強調這些“著眼于改良品種”,使用科學的方法。聯系到立達學園一以貫之的“旨趣在于通過勞動,用刻苦耐勞去培養一種意力,并能在勞動中領略創造的快慰,最終求‘工學合一’,實現改造農民,改造農村的愿望”,以及解放后黨和國家數十年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得不承認立達學園勞動教育領先了數十年。唐文還專記需要算賬和體力的特殊勞動:從縣城到學校要經過洞坎、虎形屋基、長山坡、告(叫)化巖等處,山路崎嶇,通行騾馬都有困難。但學校的米煤菜等都要到8里外的城里買。我曾當過采買(或稱廚監,由學生輪流擔任),隨廚工到城里去買。趙文還載:陶載良終日不閑,常常躬親灑掃,帶動學生搞校園的清潔衛生。而實驗室、圖書室、校醫室、教務室、訓育室以及校長辦公室等的一切事務,都由半工半讀的學生推動起來,學校減少了開支,還提高了辦事效率。

            開創八項隆昌教育之最 上海立達學園被迫內遷隆昌辦學之前,早已有“武有黃埔,文有立達”的美譽,一些在上海乃至在全國領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肯定開創隆昌教育之最,一些在上海已經普及的到隆昌也屬先進。

            1.最先五育并舉 隆昌立達與上海立達一脈相承,主張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主張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縣內其他中學解放后才按黨和國家規定實施德智體或德智體美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相比,提前了十數年。這屬于教育方針的規定范疇,可見隆昌立達學園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先進。

            2.最先開辦高中 隆昌立達于1941年2月最先開辦高中。隆昌縣志載成渝公路隆昌段于1931年建成;33年重慶開通到隆客運,之前之后陸續開通隆昌到榮昌、瀘縣、富順的客運,但到成都的客運沒有載明。據了解,外出讀高中一般需要到成渝;有人坐過燒鋼碳的“汽車”到成都需要5天左右。而縣志載私立樓峰中學、縣立初中、縣立女子中學開辦高中依次是1943年、46年、49年。

            3.最先男女同班 這也是與上海立達一脈相承,代表了辦學的方向,讓女生讀高中的時間提前了6年,她們的子女讀高中上大學的幾率也會有提高。唐文載初一班女多于男,可能再創紀錄。一次老師讓我與一女生同桌,遭該女生拒絕??h志載隆昌1929年開辦縣立女子中學,37年并入縣立初級中學,單設女生部,44年復名,遷石燕橋,49年開辦高中??h立中學46年辦高中,47年男女合班。

            4.最先穿著校服 趙文記載隆昌立達的校服是:高中男生黑色遮陽帽,麻子布制服、束腰帶,打綁腿;女生短發,白色寬邊帽,淺灰色連衣裙,袖口鑲黑邊。初中生著童子軍裝,女生是藍色短裙。十分整肅。與當時民眾絕大多數穿土布相比,提高了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團隊意識,也有利識別學生,校外獲得保護。

            5.創造高考紀錄 隆昌立達高中1941年2月8月入校76人與51人,之后每次入校約30人。嚴格的升留級制度會淘汰一些人,而當時到成渝讀大學花費不菲,可能考大學也需要花一筆錢,更導致參考學生不多,隆昌立達首次共44人報考,錄取率超過50%。留下的高中生就業,受到各行各業的普遍歡迎。

            6.最先勤工儉學 隆昌立達以校辦農場推廣優質蔬菜與家禽家畜,以校辦廠造立達醬油。后者豐產旺銷,聞名遐邇,在隆昌乃至返上海都是籌資主力。趙文載,隆昌立達曾被地方勢力視為異端,陶載良將立達醬油遍贈豪紳,竭力周旋其間。但讓一些窮學生半工半讀,由他們承擔推動實驗室、圖書室等的一切事務。

            7.最先普教加職教 與上海立達一脈相承,源自努力實施救國教育與高度的適應能力。隆昌立達辦職教班,5份可信資料中3份載41年設高級農藝科,42年暫停招生。3份載后來辦農產制造科,學生享受公費待遇,大部分學生并隨校遷松江。隆昌縣志載立達之后,51年始辦會計班1個,到80年才普設職業班。

            8.最先引進新品種 隆昌立達引進的番茄、花菜等優質蔬菜,是隆昌前所未有的蔬菜品種,可能源自上海立達農場。喂養的安哥拉長毛兔,意大利來杭雞,北京鴨和白色大奶羊,則可能考察屬隆昌所缺的??h志記載:隆昌多養白兔,84年引進長毛兔100多只;81年起引進來杭雞等良種雞,83年引進北京鴨等。

            此外,校史載1943年,隆昌立達商請孔祥熙以學校董事長名義,邀社會名流馮玉祥、邵力子、陶行知等等出席在重慶嘉陵賓館的建校十八周年紀念宴會,爭取社會輿論支持以獲得更多捐款。松江志載4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親臨隆昌立達參觀并發表講演,贈送親筆書寫的“還我河山”的條幅,這可能是惟一贈給學校的條幅。校史載45年豐子愷從重慶到隆昌參加立達學園二十周年紀念,舉辦畫展籌集經費,以資助立達辦學等,經過當時媒體報道,提升了隆昌立達的知名度。

            隆昌自古是川南交通樞紐,位成渝公路近中點,又是川云東路和隆昌至鄧關(可到自貢、宜賓)公路起點,屬老四川最繁華的中心地區,隆昌教育亦屬老四川發達地區。享有盛譽的上海立達學園內遷隆昌,帶來最先進的基礎教育思想和實踐,由隆昌立達廣開風氣之先,縣內官辦與私立中學迅速跟進,致隆昌中等教育極可能僅次于成渝,而在抗戰時期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隆昌立達 余音不絕

            隆昌立達部分優生 隆昌立達辦學僅6年,僅有3個年級參加高考,能考上大學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包括初中學生受到學校先進教育思想的熏染和先進教育教學的培養,“立己立人,達己達人”激勵許多人不斷學習成長?;剡w上海后,該校與隆昌官方幾乎斷了聯系,幸好有隆昌立達的學生感恩學校的培養,以向隆昌文史資料選輯投稿、在自己的簡歷記載學習經歷、向親朋好友述說等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當我們千方百計搜尋到學生花名冊后,也多種方式并用,現已確定了以下部分學生立己達己,發展良好,希望今后能確定更多類似學生,以反映出隆昌立達的部分辦學效益。

            藍鴻文,1944年8月入隆昌立達高中,后成長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大榮譽教授,新聞屆泰斗人物。獨著、合著、主編書12部。

            吳先道,1941年2月入隆昌立達高中,后成長為第三軍醫大主任醫師,教授,我國骨科著名的專家之一。參加十部大型專著的編寫。發表論文6O余篇。

            晏 治,1941年8月入隆昌立達高中,擔任攀鋼焦化廠副廠長,高級工程師。77年獲得冶金戰線學大慶紅旗單位榮譽稱號,后奪全國焦化廠競賽優勝紅旗。

            余自炳,1941年2月入隆昌立達高中,后華西大學藥學系畢業,50年進入解放軍總后勤部藥品檢驗所。調四川內江市藥品檢驗所化學室主任,高級藥師。

            李有物,1941年2月入隆昌立達高中,手書畢業記念碑。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隆昌一中工作一生,內江名師??h人大代表及常委委員。惜英年早逝。

            藍家杰,1941年2月入隆昌立達高中,

            尤潤賢,1944年8月入隆昌立達高中,扎根隆昌七中,擔任理科與地理教研組長,校委成員、縣人大代表,評為宜賓地區優秀教師和四川省勞動模范。

            薛運斌,1943年2月入隆昌立達初中,后大連工學院畢業,在遼寧公安系統搞房屋設計,高級工程師。

            曾一書,1944年8月入隆昌立達初中,后四川師大畢業,任隆昌二中語文高級教師,發表語文教學文章80余篇,寫作教育志、曾氏家譜、客家文化研究。

            華積慶,1943年2月入隆昌立達初中,北京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人事局工作。后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民間文學》編輯,個人編著頗豐。

            趙嘉禎,1941年8月入隆昌立達高中,`部分經歷不詳。在縣政協主辦的石溪中學任教。入隆昌政協文史委員會。與陶載良有師生情朋友誼,記載獨有信息。

            隆昌立達返滬演變 1946年暑假前,隆昌立達按未畢業學生的意愿安置他們到隆中、樓峰中學和鄉村師范,黑板、桌凳等分贈各校,理化儀器讓售興國中學,圖書大部分運走,留下方仁庸、王群英等辦理善后。陶載良懷著依戀的心情離開。到上海江灣見立達原址均成廢墟,后得隆昌立達學生沈一德介紹見其外祖父陳主素,以月租五石米后增為七石米,租下他在松江包家橋的房屋,47年9月復校招生。1949年春,陶載良親率8個班師生上街列隊歡迎解放軍。松江立達生產醬油、養蜂、開荒種地,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并受松江專署委托辦一期農科班,開設養蜂、養禽、畜牧獸醫、釀造等課程。師生發揚辦學傳統,辦起小釀造廠,立達醬油曾風靡松江。1953年春陶載良商得校董會長同意,申請將學校改為公辦,批準后即改名為上海市松江縣第三中學,任命陶載良為首任校長。2002年9月,學校復名為“立達中學”(附屬于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時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廣東省原省長梁靈光等前來參加校名揭牌儀式。2004年10月,吳啟迪副部長作出指示:立達學園是上海的一個文化資源,值得挖掘。為了追尋和繼承先輩們教育的理想,學校近年來全面開掘早期立達辦學富礦,以期提升學校辦學品位,重塑學校人文精神。2017年6月學校更名為上海市松江區立達中學。

            隆昌立達遺址的殘破與希望 1995年是上海立達學園建校70周年,唐傳英曾收到松江三中發來校慶邀請函而寫作詳細回憶,對隆昌立達遺址變化的記載更值得深思:1946年曾返校開同等學力證明,看到空空的校園里有高一班畢業紀念碑。立達遷走之后,駐過兵,作過夏布作坊等等。經歷50多年,我又一次因事到,看到的卻是面目全非:圍墻沒有了,亭子沒有了,高一班的紀念石碑也沒有了。房屋拆掉大部分,留下來的已改作村民的住房,還有一些新建房,有的富裕戶修建了磚混結構的新式樓房。5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洗刷掉隆昌立達學園的陳跡,但是,隆昌立達學園會存留在生活學習過的師生員工的心中!

            2016年,藍主任百度到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立達中學校史,明白了文有立達的緣由、立達遷川的緣由,應該珍惜保護隆昌立達辦學遺址及找到余姓房主的理由。他們親臨考察,發現曾經的隆昌立達校舍多是傳統的木質串架房,雕梁畫棟多已損毀,小天井別具風格,風火墻威嚴聳立,白墻壁已經變黑變臟,留存著文革時期多幅大標語,若干土墻房則轟然倒地,整個校園衰敗不堪,但透過那些殘存的清朝老建筑,過去的蹤影依稀可見。他們向領導反映,向媒體呼吁,向正在重修族譜的隆昌余氏求證:如果再過幾年,等到了一切建筑都倒塌斷裂,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將徹底消失,對隆昌人民將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巨大的損失!同年,隆昌余氏三修族譜編委會聽聞藍主任的通報,確定由總編余廣琪多方努力,一定將余姓房主等初步考證結果載入三修譜,并及時與藍主任交流合作。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加重視還原上海立達學園內遷隆昌辦學的全部詳細過程,由余廣琪提出具體構想和行動建議,著重搜尋研究上海立達到隆昌立達載入的兩地志書與相關文史資料;深入研究余氏族譜、隆昌縣志等對余姓房主及年租10元的相關記載;再三調查的辦學遺存,訪問知情人并核實其航拍圖片;綜合考證抗戰大背景下陶載良勘定隆昌與余姓房主的內在聯系,隆昌立達八項之最與上?!拔挠辛⑦_”的一脈相承,隆昌立達辦學遺址的歷史文化品味及保護搶救刻不容緩等,并且與撰寫、討論、修改、提升等相伴相隨。

            從校史載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還向周谷城先生追問上海立達學園主要創辦者匡互生的情況,深情地稱贊他是教育界的“苦行僧”,可體會到偉人對辛亥革命先鋒亦是教育家的好評和懷念。從上海松江教育志第十五編人物傳略載陶載良共823字,隆昌辦學162字,占20%,該志載立達學園946字,隆昌辦學97字,占10%看,教育最發達的上海對教育家、對立達學園及內遷隆昌辦學都高度重視,載入教育志并制作電子版廣為宣傳。

            最近收集到的一些史料

            原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藍庭浩等,了解到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立達”的上海立達學園,經重慶政府批準遷川,選址年余選中胡家壩辦學6年,遺址值得保護修復。向縣領導獻策、向四川內江媒體呼吁,引起重視并多文報道。2019年隆昌市政協文史委主任賀小云在藍起草的再次提案中,加入校長陶載良“與余姓房主商定每年租金十元,負責修葺粉刷十年?!弊⒚饕在w嘉禎關于立達學園專文。趙是立達學生,與陶有師生情朋友誼,記載獨有信息的專文極可能經過陶首肯,后任隆昌政協文史資料選輯多年責任編輯。筆者查選輯該文載“校董之一的財政部稅務司司長高秉坊說:‘隆昌縣城外胡家壩有一所能容千多人的大房子,可以作為校舍,不妨去看看?!蛰d良聞之甚喜,即由重慶到隆昌”。另查第五輯張幾銘《羅星壩與羅星紗》載高秉坊領導的直接稅處1939年疏散到隆昌羅星壩,私人購買大操壩郭服五宅為住宅,1940年在此招待赴隆視察羅星壩挑花工廠的宋氏三姐妹。大操壩距約兩三公里,應清楚后者情況。每年租金僅10元!相當于每月租金兩斤米!因為1995年隆昌縣志96頁記載“民國29年(1940年)4月2日,每石米價漲至60余元”。如1石米重150斤,則每斤米約0.4 元,10元最多可買25斤米!這真正難以否定是象征性收租金!難以否定與同年宜賓李莊向同濟大學發出的相邀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異曲同功,足相媲美!由于該房主分外低調,如果不是趙先生遵陶校長囑載入專文,則隆昌民眾對立達學園之最大歡迎支持將永難被世人所知!選輯還刊載立達學生唐傳英、華積慶憶贊學園文章。

            藍庭浩調查該地一個92歲老人,說當時是余家兩兄弟住此。他請正三修余氏族譜的廣琪查證。細查1936年二修譜與走訪余氏老人,知道系汝彰長子余昂選址所修,長房譜系汝彰-余昂-大龍-繼元-曰謙-承柱-志洲-存玉-自銘,汝彰到志洲均載入前述縣志碑坊。自銘從小熟悉城墻、書院、南門橋、石碑石牌坊等,天天看到家里懸掛的藩憲和府憲所給匾(薛運鴻隊長說,隊里老會計陳永華分到正堂屋偏房,說屋里的大匾是嘉慶年間的,后不知去向),受到潛移默化。他參與二修族譜,親繪《余氏由粵入蜀瓜瓞圖》,深知家族監生50人、2族人黃埔軍校畢業,僅自己及兩弟到上海南京就讀。還將自己生平中上海法學院法律系“大學博士”這4字改為肄業,肯定了在位于江灣的上海法學院學習,就近了解同在江灣的立達學園才俊紛至,名士薈萃,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立達”。1937年再次被日本炸毀,但絕不屈服于日偽的高壓,登報聲明拒絕向敵偽政權登記。自己同樣因為日本侵略不得不從上海轉回四川大學完成學業,相同的悲慘遭遇激起對學園的深切同情,而更早形成的對學園的贊譽與向往,更由衷地產生對學園的堅決支持!出于深知好學校好老師對學生成才的重要,將立達學園迎入隆昌真正是難得機遇,可遇不可求!學園果然不負眾望,六載辦學五育并舉,一脈相承九創紀錄,培養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新聞屆泰斗人物藍鴻文,三軍醫大主任醫師、一級教授吳先道,帶領攀鋼焦化廠獲冶金戰線學大慶紅旗單位稱號的高工晏治,手書畢業紀念碑的內江名師李有物,扎根鄉區隆昌七中,評為四川省勞動模范的尤潤賢等優秀人才。參見選輯25上海立達學園抗戰遷隆記事。

            (本文將主要依據:上海地方志松江教育志立達中學篇、立達學園繼承者立達中學校史、立達學園建校65周年紀念冊、隆昌縣志、隆昌政協文史資料趙嘉禎等專文、隆昌詩詞楹聯學會藍廷浩、楊玉才、李茂江接受四川及內江媒體采訪披露的信息,隆昌余氏首纂到二修譜、三修譜的相關記載,力圖全面還原當年歷史。)

            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anchuangkj.cn/post/17646.html

            為您推薦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
            中文字幕精品99ri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