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義重慶村支書大中專,1941年生人,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個一輩子沒離開過土地的農民,創造了中國蔬菜發展的“綠色奇跡”,掀起了一場以種植大棚蔬菜為標志的“白色”浪潮,被稱為“大棚蔬菜之父”“蔬菜大王”。
王樂義
1978 年5月,王樂義被確診為直腸癌,做了個大手術,腸道嚴重受損,生活起居十分不便。同年9月,三元朱村15名黨員一致推舉37歲的王樂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老母親和妻子聽說后,說什么也不同意。
但王樂義做通了她們的工作,他表態:“水有源,樹有根重慶村支書大中專!黨組織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這副擔子。到底能活幾年我說不上,只要身體能撐得住,活一天就為黨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為老少爺們兒干點實事!”
就這樣,他拖著病弱之軀,一干就是40多年。
當黨支部書記40多年來,他沒占過村集體1分錢的便宜,倒經常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貼補村集體。2004年,王樂義把“樂義”注冊商標分紅的錢全部交給村集體,自己1分錢不要。當時使用“樂義”商標的公司有10多家,專家估算,“樂義”商標的品牌價值超過億元。他說:“當干部的,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群眾利益前頭?!?/p>
王樂義
1989年,為了進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王樂義又帶領全村17名黨員干部,歷艱辛、冒風險、克萬難,率先建起了17個蔬菜大棚做試驗,終于研制成功了深冬無需用煤炭而靠太陽能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結束了我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引發了我國蔬菜生產領域的“綠色革命”。
故事還要從1988年說起,那年農歷臘月二十八,王樂義長年在外販運蔬菜的堂弟從東北捎來兩斤鮮靈靈的黃瓜。他覺得眼前一亮:東北天寒地凍都能產黃瓜,我們一定也能行!
大年初六,王樂義就帶著人上了東北。到了那里說明來意后,菜農毫不客氣地讓他們吃了閉門羹。王樂義認為人家嫌他不真誠,就帶人二上東北,但同樣一無所獲。脾氣一向和善的王樂義急了:三上東北!
同去的村干部向東北菜農介紹說:“這是我們身患癌癥的村支書,他不是為個人發家致富,而是想帶領全村百姓拔掉窮根啊?!睂Ψ浇K于被王樂義這個執著的山東漢子感動了。
其實,壽光種菜的歷史比較早,當時已經有了老式的溫室大棚,冬季需要燒煤生火加溫,而且只能生產葉菜,效益不高。東北萊農的大棚靠山而建,地理條件比較特殊?;貋砗?,王樂義一頭扎在大棚技術革新上,在墻體、采光面、薄膜、嫁接技術、大棚方位5個方面進行了改造,研制成功了適合平原地區推廣的不需加溫的冬暖式大棚。
然而,大多數村民卻不買王樂義的賬:“燒幾噸煤都產不出黃瓜,光靠的太陽能曬出黃瓜來重慶村支書大中專?”一時間閑言碎語四起。由于建大棚要有五六千元的初期投入,一旦失敗,建棚戶不僅會血本無歸,還可能成為村里的困難戶,鄉親們對此并不熱心。
王樂義深知風險,卻認準了這是一條致富的路子?!坝酗L險,咱們不擔誰來擔?”于是在王樂義帶領下,全村17名黨員建起了17個示范大棚。
春節前,第一批越冬黃瓜頂著黃花帶著嫩刺新鮮上市了! 17個大棚戶平均收入27萬元,最高的收入達到3萬多元。村里一下子冒出17個萬元戶。第二年沒用動員,全村一下子上了180多個大棚。王樂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由此橫空出世,引發了一場惠及全國的“菜籃子革命”。
王樂義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王樂義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全身心地撲到了推廣技術上:“天下農民是一家,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全國的農民兄弟,外地的農民兄弟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
王樂義拖著患了癌癥的身體,先后到全國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無償傳授大棚蔬菜技術,行程達幾十萬公里。
多年來,王樂義帶領三元朱村不斷開拓創新,在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成功后,他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試驗成功了35類、180個蔬菜新品種,創建了3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3萬畝洋香瓜生產基地,并試驗成功集大棚滴灌、模板護墻、電動卷簾、鋼架支撐電腦操控于一體的高標準大棚,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種植達到與國際蔬菜種植技術同步的水平。
2001年,王樂義注冊了“樂義”牌蔬菜商標,申請并取得了國家質量監督局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產品不僅銷往港澳地區,還遠銷日本、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
如今,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很多已發展到第7代智能化大棚,一個大棚就是一個高科技工廠,在手機上便可控制澆水、通風、補光,智能化十足。更重要的是,蔬菜都是進行貼碼銷售的,用手機掃它的“電子身份證”,便可顯示出農戶、肥料、種植情況等多項信息。三元朱村與中國蔬菜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蔬菜全產業鏈在更高層次、更大力度上,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王樂義說:“現在我們村,農業是最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最體面的職業?!比齑宓母篙叿N大棚蔬菜供孩子上學,孩子畢業后,又返回農村創業?,F在,三元朱村有31名大中專畢業生和研究生從事蔬菜的種植、研究和開發,人才成為三元朱村發展的骨干力量。
■文/改編自《勞動贊歌》(韓震 主編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編輯/王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